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县里的人们
。尽管旅社离他们家只有一箭之地。分配给他的工作主要是昔抄各类材料(有时要念)。他是教书匠,对政事素怀崇敬。看待所谓“材料”,总有些神秘感,诚惶诚恐的,觉得参与了什么重大机密。他抄得极其小心。偶尔不慎错了一个字,决不涂抹。假使没有抄满稿纸的一半,则撕去重抄,如果过了一半,又怕时间来不及,便用刀片把错字的那一格划去,重写一个字平平补上。他整天不知疲倦地趴在桌子上,耐烦地,专注地爬着格子。晚上碰到停电,就一支接一支地点蜡烛。以致烛泪在桌面上堆成山峰,惹得来打扫房间的服务员连声抱怨,不知烛泪缘何流!材料组本身的人也不时地笑他。他并不恼,相反觉得是表扬,更加起劲地在格子上攀登。烛泪也便流不尽。

    大报告抄完之后,小学老师接着抄的是各种典型经验总结材料。公社一级的、大队一级的、生产队一级的以及个人的先进事迹,加起来有一两百份。这些材料都要送印刷厂铅印。材料组长交待说:“大致看看,不清楚的地方,标标清就行了,不一定都要重抄的。都重抄,不要抄死人么!”

    小学老师认定,不经他重抄一遍,是决不能送印刷厂的。这是一个必须经过的程序。取消这个程序,那抽他来干什么?他相信,抄材料是决抄不死人的。

    可是,有些材料本身却使他没有法子抄下去。他教了十几二十年的国语,于文法是极注重的。倘若满纸语病经他手下过去,岂不要贻笑天下。况且,把个人荣辱置于一边,坏了学大寨的事,岂不是罪莫大焉!于是,誊抄之外,他又给自己加了一项义务:修改。然而,有些好改,有些却并不好改。比如“战斗口号”,乃是几经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反复郑重讨论,最后由最高领导班子确定下来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好随便改动的么?但是有些地方,不改动,小学老师为人师表的良心又决不允许。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悲剧是由下马山公社的战斗口号引起的:

    比思想:大寨红旗永飘扬;

    比干劲:完成土石卅万方;

    比贡献:一人一猪亩一猪;

    比产量:力争今年过“双纲”。

    姑且不论这“四比”并列是否得当,至少有两比意义是不甚明白的。下马山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先进公社。小学老师寻思了半天,迟迟不敢轻易斧正,只好抱起材料去找下马山公社的领导。

    “‘完成土石卅万方’是指水利工程……”说话带韵白的小冯书记解释说。

    “这上面没有点明呀,别个怎么晓得呢?再说,只有水利工程见干劲的么,插秧、割谷不也是要有干劲的么……”

    “肯定晓得的。乡下不搞水利工程还会有什么土石方?至于比干劲,并没有错吧?”小冯对这个“战斗口号”本是极满意的,他领导过撰写全省性的大文章“三百例”,还写过大戏,差一点成了样板戏,现在被一个冬烘先生无端挑剔,很有些恼火。

    “那……”小学老师迟疑了一下,还是坚决地又抬起了头,“‘一人一猪亩一猪’呢?”

    “这是说,按人口计算,每人向国家交售一头猪。有几个大队做不到,也起码做到按田亩计算,每亩交一头猪。”小冯尽力压住火气。没有法子,这个冬烘先生显见是一点不懂农村工作的。

    “这句话能概括这个意思么?”

    “你看呢?”

    “我看不能。”

    “不能又怎么办呢?”

    “要改。”

    “不改呢?”

    “不改……就不能拿去铅印。”

    “岂有此理。”小冯终于激怒,“我们这个口号是县委批准了的。”

    “……县委也要讲语法的。”

    恰好县委书记到下马山来听讨论,已经稳稳的在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将军镇简介 >将军镇目录 > 第十三章 县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