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县里的人们
的各项事宜时,伙食问题往往议得最具体。从超过标准的部分怎样摊派到举谁掌厨,都一定落到实处。民以食为天。有没有吃,吃得如何,是最关声誉的要紧事。四菜一汤的规定从来不能执行。大家互相瞟着,六菜一汤,八菜一汤,十菜两汤,两个主荤,三个主荤,四个主荤,日日递增,步步登高,你追我赶,形势十分喜人。在这场较量竞赛中,各公社都是全力以赴。
对比最鲜明的是同住在县委党校院子里的江上公社和长岭公社。
长岭公社办伙食有极大的有利条件。他们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公社。野味成为他们伙食的一大特色。可惜的是,再稀世的山珍一从长岭公社那位烹调大师手上出来,就都变成了一津的牛屎般的黑色。不晓得这位大师从哪里听说,城里人做的菜所以好吃,主要是得了酱油之功。这使得他把酱油当成了唯一的法宝。至于味道呢,有人形容说是锅里翻了盐船。
跟他们共一个厨房的江上公社就不同了。江上公社在一个州上,因为“以粮为纲”取消了渔业队。这样,可供力、伙食选择的原料也就很有限。除了猪肉,就是白菜豆腐。但他们靠近城市,公社选来掌厨的,是一个在城里的一家馆子做过好几年厨房下手的人,略通一点色香味。虽然算不得什么佳肴,到底有城里的风味。
总之,他们各有千秋。
然而,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另一点上,江上公社则占了绝对的优势。
江上公社的会议服务组尽是清一色的女知青。这些女知青一个个都好像是过了拣的,高矮、胖瘦都差不多,哪一个也不比县剧团的那个花枝招展的“韩英”差。县委党校在县城之郊。房屋破旧,树木疏落,平日是极荒凉的。自有了他们,这里陡然生辉。害得大会简报组几个后生总是一点不怕脚酸地往这里窜,闭着眼睛给江上公社多上了好几期他们学习文件如何如何热烈如火,表决心如何如何壮志凌云的简报。
而长岭公社服务组的那伙妹子,虽然也是用心拣了的,虽然在山里也是一枝花,但决不能跟江上公社那伙俏姐儿比。事情是明摆的,不服气不行。长岭公社很穷,县里总是照顾他们,不给他们分配插队知青。
而今,长岭公社的干部吃了秤砣铁了心:穷则思变,穷也要穷得有志气。一旦县里有知青指标,一定不再要他们照顾。再困难也要养批知青,主要是女知青。
3.保长。
大会一开,材料组搞报告的那班人就算是基本解放了。大会中间,他们还要负责搞一个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好搞,还是三部分:一部分是谈谈大会的收获;二部分是归纳出几条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三部分是从加强领导的角度谈几点要求以及交待一些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事项。这三方面,材料组长心里早就有了底。收获部分按照需要分摊给各公社秘书,让他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供例子。不怕他们不卖力,谁不想在报告里亮亮相。第二部分实际是大会报告第一部分的重复,不过改改口气,换种说法就是。第三部分不写,作总结的领导自己也讲得出来,无非是不要仅仅让会议精神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一定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之类。
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地攻打四方城。平日难得有这样多空闲凑到一起,更没有这样好的条件:白天有三餐上等伙食,半夜还有宵夜。他们打得很过瘾。有天半夜以后,一个热心人把桌子底下的火盆抽去,换进一大盆冷水,然后把好几只脚浸到里面,这几只脚的主人竟好长时间没有发觉。
唯一没有参战的是小学老师。小学老师吃了十几二十年粉笔灰,在县城里一向默默无闻,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受到这样的赏识,很有些受宠若惊。从到大会材料组来报到的第一天起,他就住到大会在旅社为工作人员安排的房间里,再也不回家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