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特别是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提出了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等一系列新观点。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有资产从经营者的层次上升为战略投资者的层次,提出了混合所有的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个表述是继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之后,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国有资产从管理者向投资者身份转化,是国有企业改革获得的重大突破。
中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体系为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存在着争论。由于生产力革命是不确定的,银行体系不可能也不应该承受过高的系统风险,所以中国必须走资本市场为主的路径。可喜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资本市场方面认识更深刻了,不再提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制,而是表明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这个意见引领中国逐步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向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过渡。
2004年,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制度创新的一个成功例子。自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引发了“股市全流通”,也就是后来通称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大讨论,也使“股权分置”改革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6月14日~10月22日,上证指数跌幅达30%。2001年10月22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被叫停。如图3-11所描述的,从2001年到2006年是中国股市长达5年的漫漫长夜。
2004年1月31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中国证监会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快产品和制度创新以及健全资本市场法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一场深刻革命的序幕。股权的关键是怎样确定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对价,非流通股的股东必须给流通股股东一定的补偿,补偿方案须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和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同时通过。给多少补偿,即“对价”的多少,这涉及一个世界性难题,就是债券领域的集体谈判。当债务危机爆发后,很难进行债务重组,因为只要有少数债权人不愿意在多数债权人与债务人达成的价格进行重组,就达不成协议。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前后持续长达10年之久,就是这个原因。
由于上市公司越多,对地方经济发展越有利,所以中国地方政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非常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股改工作,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债务重组的主持人和调节人,同时,非流通股股东和股民也很配合,积极寻找走出僵局的途径。在“中国模式”的推动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