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模式
》首次提出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目标,“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充裕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就业的压力,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广开就业门路,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一个灵活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是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制度性保证。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刺激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从1994年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0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整体上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米格-25效应”,刺激了经济高速增长,在增长中彻底摆脱了计划体制,建立了竞争激烈的产品市场,其他要素市场开始发展。仅仅10年,亿万中国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从创业中学习”,以创造性的实践,取得了整体上转轨的成功。
完善市场经济:补短板
如果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比作一只木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就如同一只完整的木桶,用这只能装水的木桶取代了计划经济的木桶。然而,市场经济“木桶”最多能装多少水,那时还考虑不到。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对中国经济来说,决定这个体制整体强弱的不是那个最强、表现最好的部分,如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的部分,如中国的金融体系,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体制的适应性,影响整个经济体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达到长板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木板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体制整体作用。
从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自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tO)以来,中国全面履行多边规则和对外承诺,继续扩大开放市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中国需要与世界接轨。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与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遥相呼应,其历史意义就是“木桶原理”的“补短板”。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次通过的《决定》分12个部分: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六、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七、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八、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九、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了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5方面的要求;规定了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