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哥们儿,歇了吧!
,来到赵普的府前,赵匡胤命侍卫们在外等候,独自进入赵普府中。赵普的家人见了,慌忙报告赵普。
赵普来不及更衣,顺手抓了一顶朝帽戴在头上,慌忙出来迎驾。进入客厅之后,请赵匡胤上面坐好,趴在地上行参拜之礼,说了一些诸如不知圣驾光临,有失远迎的客气话,并谏劝赵匡胤不可轻出,说这样很不安全。
赵匡胤赐了平身之后,就将刚才遇刺的事情讲了一遍。赵普大惊失色,再次跪下,叩头不迭,口称皇上受惊,自己来不及护驾,请恕罪之类的话。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你何罪之有?且朕并没有受惊,朕之所以微服私访,本就存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意,纵是泰山崩于前,朕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何况区区几颗铁弹子呢?”
赵普奏道:“虽说是天命,但人心叵测,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敢逆天而行的人吗?就是各位带兵的将军,表面上对陛下恭恭敬敬,能保证他们心中没有想法吗?万一有人突然发难,祸起萧墙,那时就措手不及,后悔莫及了。所以,为了陛下的安全,臣恳求陛下自家珍重,切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点点头,没有出声,显然,他是在考虑赵普刚才的话。
赵普接着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这些将帅都是朕的老朋友,与朕同甘苦,共患难,都是赤胆忠心的人,他们不会反对朕,你也不要太多虑。”
赵普说:“臣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臣看,这几个人都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赵匡胤点点头,思索半天后说:“朕微服私访,不是出来逛风景,也不是出来喝花酒。正因为国家初定,人心是否归顺朝廷尚不得而知。朕心里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要私行察访,一刻也不敢懈怠。”
赵普建议道:“如果将大权收归天子,他人不敢觊觎,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赵普这是在暗谏皇上要集权。赵匡胤并没有正面回答,又与赵普说了半天话,然后回宫去了。
转眼到了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将帅仍然是各就各位,一点动静都没有。赵普曾几次劝说赵匡胤要设法收揽大权,赵匡胤只是说,不要急,慢慢来。赵普见赵匡胤的态度暧昧,摸不准他的真实想法,虽是暗自着急,却不敢再奏。担心触了圣怒,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4、哥们儿,歇了吧!
建隆二年(961年)是闰三月,赵普终于看到赵匡胤有所行动了。
赵匡胤诏令撤销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一职,调任山南节度使,从此以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罢免韩令坤侍卫都指挥之职,改任节度使。
慕容延钊、韩令坤都是赵匡胤在洛阳时的朋友,算得上铁哥们儿。赵普见皇上终于开始行动了,心里暗自庆幸,谁知此后又是风平浪静,一切没有了下文。
赵普心里虽然着急,可他也不敢再去问,因为他还摸不透赵匡胤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害怕触犯圣怒,自讨没趣。
赵匡胤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之所以稍动即止,用的是投石问路之策,他想看一看,群臣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响。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提出异议,甚至连风凉话也没有听到一句。
夏末秋初的一天,赵普被皇上召至御花园,坐在凉亭内品茶赏花。侍奉太监沏好茶后退了下去。凉亭之内只有他们君臣二人。
赵普知道皇上今天单独召见,连侍奉太监也不要,知道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但皇上没有开口,他也不便询问,端起茶杯,静静地品茶,只等赵匡胤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