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哥们儿,歇了吧!
珣恳求赵匡胤,说他跟了李重进多年,不忍心看着他暴骨扬灰,请允许他替李重进收尸,安葬李重进。
赵匡胤夸赞翟守珣事主不忘其恩,是个忠诚之人,大度地批准了他的请求。
南唐李景得知赵宋皇帝御驾亲征扬州,且已平定李重进之乱,特地派使臣带上酒、肉、粮食到扬州犒劳宋军,并派遣自己的儿子从镒代表他到扬州朝拜宋天子。
赵匡胤笑纳了南唐的贡品,对南唐使臣抚慰一番,但他心里所想,已不仅仅是南唐的贡品,而是南唐的整个国土了。
赵匡胤就要班师回朝了,淮南这块富庶之地,凭江淮之险,又临近南唐,是一个战略要地,叫谁来署领,他将所有的人排了排,最后选定李处耘留守扬州。
李处耘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平定李筠叛乱、征伐扬州李重进都立了汗马功劳,是赵匡胤的亲信近臣,可见他对淮南极为重视。
平定了二李之乱,大宋恢复了后周鼎盛时期的版图。
3、赵普的担心
李筠、李重进是后周诸藩镇中势力最强大的两个藩镇,他们的反旗刚刚竖起来,就被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拦腰砍断了,这对其他藩镇势力形成一股巨大的震慑力,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藩镇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他们知道,赵宋王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赵匡胤是一个铁腕皇帝,如果想造反,那就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谁愿意做那样的傻事呢?因此,大家都服服帖帖地归附在宋天子脚下,尽管有的不是那么心甘情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俯首听命,还是俯首听命,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二李伏诛,藩镇归心,赵宋王朝进入了一个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的和平时期。
赵匡胤为了革除弊政,建立新制,经常微服私访,到街市坊间了解民情。一国之君,轻车简从地微服私访,实在是很不安全。身为供奉官的翟守咰当然不放心,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未稳,一国之君微服私访,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他对赵匡劝谏说:“陛下是皇帝,是万民之主,一身系于天下安危,要注意安全,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他说,自古以来,帝王创业,自有天命,谁也不能勉强,如果天降祸患,即使有心逃避,那也是逃避免不了的。从前周世宗在的时候,看见有方面大耳的将士就要杀掉,因为他怀疑这样的人有帝王之相,对他的皇位是一个威胁,然而,我成天呆在他的身边却安然无恙。可见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暗算不到的。
这一天,赵匡胤换了一身便装,乘一辆小车,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地出了宫门,经天街而入闹市,体察民情来了。当他看到商人安心地做买卖,百姓安然购物,市场呈现一派祥和、繁荣之象时,感到特别的欣慰。正当他美滋滋地自我陶醉之时,一道白光闪电般地射向御辇,没等侍卫们回过神来,只听“噗”的一声响,一枚铁弹子打在车轮上,随着咔嚓一声响,御辇的轮子顿时折断,接着又有几道白光闪过,“噗、噗、噗”连响几声,赵匡胤大叫一声,往后仰身倒下。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几名侍卫蜂拥而上,在赵匡胤身边围成一道人墙,再看皇上,丝毫未伤。原来,那几颗弹子都打在车轮上了。
赵匡胤在侍卫们的搀扶下站起来,微笑着说:“没事,朕的命系之于天,小小的暗器是伤不了朕的。”
侍卫们惊魂未定,奏请缉拿凶手。赵匡胤却说,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不会站在这里等着你们去抓,还是别扰了百姓为好。一场惊天的刺君之案,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不了了之。
有人说这次谋杀案,是赵匡胤布的一个局,如果真的是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帝王之心深不可测,谁也说不清楚。
赵匡胤在侍卫的簇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