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沙弥的度牒……这些物件儿泛着光,像捧着盏盏小灯,往众人手里塞。

    拿着吧,老茶倌的魂飘过来,这是俺们的‘善’根,种在阳间,能发新枝。

    俺们也跟你们去阳间!老张头的魂搓着手,俺会熬粥,狗剩会盖房,小沙弥会念经——俺们的‘善’,还能接着做!

    唐僧望着这些魂,眼里泛起泪光。他翻身下马,对众人道:带他们回阳间吧。心灯的光,不该只照幽冥;‘善’的念,该在阳间、阴间、三界处处开花。

    好!悟空把金箍棒往地上一戳,俺老孙的筋斗云,能载千军万马——都上来!

    八戒的钉耙变成艘大船,钉齿上挂着善的物件儿当帆;沙僧的宝杖化作长篙,挑起念生草的金铃当灯;阿七的银镯展开成桥,桥身刻着善的偈语;阿巧的光团飘在最前头,糖香引着路。

    陈州的百姓、幽冥的冤魂、唐僧师徒,挤在筋斗云、钉耙船、宝杖篙、银镯桥、光团路上,往阳间的方向行去。琉璃心灯的紫焰飘在最顶端,像颗永不熄灭的星,照得三界的善念,比朝阳还亮。

    而在他们身后,渡魂寺的渡魂钟当——地又响了一声。钟声裹着善的光,追上众人的脚步,在他们身后织成道金网。网里浮着幽冥城的影像:鬼差们扛着粥桶往义庄走,冤魂们挑着药担往山村去,小沙弥抱着经卷往破庙跑——这些善的身影,像种子,在幽冥的土地上扎了根。

    阳间与幽冥的边界,是道泛着银光的雾墙。墙内是幽冥的青灰,墙外是阳间的暖金。众人走到墙前时,阿牛突然指着雾墙喊:看!孙女儿在等奶奶!

    雾墙上果然映出阳间的景象:陈州城的茶棚前,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娃正踮着脚往雾里望,怀里抱着件红肚兜(老妇织的那件),兜里塞着块糖人(阿牛吹的心灯)。她的身边,站着王阿婆的儿媳(老妇的孙媳妇)、阿牛的小徒弟、秀儿的药童——都是陈州城受善念滋养的人。

    老妇的魂突然加速,穿过雾墙。小女娃哇地扑进她怀里,红肚兜的金线擦过老妇的脸:奶奶!灯亮了!孙女儿说的灯,亮了!

    老妇抱着小女娃,眼泪滴在红肚兜上:亮了,奶奶的灯,亮了……

    其他冤魂也纷纷穿过雾墙。老张头的魂扑向义庄,那里有个拄拐的老汉正往他的牌位前放粥碗(正是当年老张头送的粥碗样式);狗剩的魂奔向山村,那里有个盖房的青年正教娃们垒善字砖(砖上刻着狗剩给娘打的棺材板纹路);小沙弥的魂飘向破庙,那里有个小沙弥正给佛像擦灰(正是小沙弥当年替老方丈守灵时的模样)。

    原来……阳间的‘善’,是阴间的灯。唐僧望着这景象,轻声道,凡人做的‘善’事,像灯油;记的‘善’念,像灯芯。油够了,芯齐了,灯就亮了——照得阴间的魂找得到路,阳间的人看得见光。

    众人穿过雾墙时,阳间的晨光正好洒在琉璃心灯上。紫焰被染成金红,像团烧不尽的朝霞。灯焰里映出陈州城的茶棚:王阿婆在沏茶,茶里泡着念籽;阿牛在吹糖人,糖人里裹着念籽;秀儿在配药,药里拌着念籽;老学究在刻碑,碑上印着念籽;小柱儿在教娃们吹糖人,娃们的糖人模里,也嵌着念籽。

    师父,悟空挠了挠耳朵,这灯焰里的陈州,和咱们走时一样,又不一样。

    是不一样。唐僧的虚影笑着点头,茶棚的旗子多了‘心灯’二字,糖人箱的锁换了新的(阿巧的模子刻在锁上),药铺的梁刷了红漆(老茶倌的魂在梁上飘着),石碑的底座雕了莲花(老张头的粥碗纹在莲瓣里)——‘善’的念,在生长。

    众人正说着,前方突然传来哗啦啦的水声。

    是陈州的忘川河——阳间的忘川,与幽冥的忘川首尾相连。河水清得能看见底,河底的卵石上刻着善字(老学究的石碑碎块),水草间飘着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38心灯初诞照幽冥业火红莲渡冤魂简介 >38心灯初诞照幽冥业火红莲渡冤魂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