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来自理想的纽带
“好了,这些话就不要讲了。若真被人察觉是我户部在幕后操控,莫说是你,便是老夫,也挡不住那衮衮诸公之口。”
“真到那一步的话,老夫告老还乡,你也做好在边远县府,了此残生的准备吧。”
秦侍郎一边说着,一边从桌下抽出一张带有云纹描边的京笺纸,提笔写了起来。
李斌认出了秦金正在书写的是一份名帖,侍郎的名帖还是比较好分辨的。
作为朝廷正三品大员,侍郎这一级官员的名帖,不仅在用料上常用上等宣纸或素绫等珍贵原料制作,其“长七寸、宽三寸”的规格,也远大于普通士人使用的五寸名帖。
参考名帖在明代的作用,李斌便不难猜到秦侍郎的目的,自然也不会感受不到这位老侍郎对自己的支持。
“拿去吧,记得,此间之事,勿要多言。”
“晚生明白,敬谢左堂!”
规规矩矩地双手接过秦侍郎递来的名帖,李斌后退五步,这才揣着一份名帖、一份堪合,转身出了退思堂。
在进行下一步行动前,李斌绕到退思堂的墙角边,先将秦侍郎给自己的名帖打开看了看。
【户部左侍郎,直隶锡山秦金,顿首拜上。】
【李君执事:念及京中乡谊,久未畅叙,兹定于己卯申时,假正南坊直隶会馆,备薄酌以待在京乡邦高贤。敢烦传语诸公,某当扫塌以待。倘蒙移玉,不胜荣幸。】
【附:近闻陵工事宜,乡中或有能为助力者,愿就教于诸公。】
在名帖上简短的话语后,还有一方凤山印。凤山,是秦金的自号,代表这次宴请,乃是当朝户部侍郎的私下宴请。附言中的“近闻陵工事宜”,显然说的是嘉靖帝令南京烧制黄瓦一事。
有意思的是,这模棱两可的话语,着实是放了个大大的烟雾弹出去。
什么叫“近闻陵工事宜,愿就教于诸公”啊?
看似是因为烧制黄瓦一事,令秦金这位户部侍郎感到为难,特意向老乡们求助。可话要是反过来说
这烧制黄瓦的差事,两京户部可是实打实地要拨银三万啊!
用后世的话说,这不就是在“发标”吗?在正式发标前,户部侍郎私下邀约,就问,但凡对这单生意有兴趣的商人,谁敢不来?谁会不来?!
最让李斌感到震动的是,秦侍郎在名帖中对自己使用的称谓。
“某君执事”这个带有一定尊重意味的敬称,李斌并不陌生。这通常是座师吩咐其门生做某件差事时,所使用的一种说法。在通过下达任务时的顺位关系,体现位阶高低的同时,语气上更显亲近。
算是古代官僚哲学里,奉行恩威并施一道中,施恩的表现。
随着如此用法愈来愈普及,这个“某君执事”所蕴含的含义,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就好似,座师与门生的关系一样
最初的座师,仅仅是科举考生对科举考试中主考官的敬称。如乡试主考、会试总裁等等,为表尊敬,会称他们为座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座师关系,也成了明代政治关系中,异常牢靠的一种载体。
甚至都出现了默认的官场潜规则:座师有义务提携门生,门生也有义务向座师效忠。
当然,这种关系并非绝对。毕竟一届科举主考,面对的考生众多,在所有人都称其为座师的情况下,他也会挑选那些向他献上忠诚的人提携。至于那些表态不积极的,如李斌这种
只能说有这么个名分上的情谊在,以后或许能在攀交情、找门路时,派上用场。真指望单靠座师的名分,就让对方提携你,那在官场上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可这,说的是因为科举的缘故,自然发生,甚至可以说是强行产生的名义上的座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