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我知道,很多人心里不痛快,觉得麻烦。但请大伙儿想想,咱们小区,老人孩子多,夏天垃圾味儿大,蚊虫滋生,容易生病。把垃圾分好,厨余垃圾及时清运,其他垃圾也能更干净地处理,最终受益的是咱们自己,是咱们的家人!咱们槐荫里的老少爷们儿,难道连这点改变都做不到吗难道真要让外人笑话咱们小区又脏又乱
她的话带着一种鼓动性,也戳中了一些人心里对更好环境的期待。几个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互相看了看,脸上露出些松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犹豫着开口:周主任……那,那这厨余垃圾袋,真免费领
对!大爷!周瑾立刻抓住这个突破口,脸上绽开更明朗的笑容,快步走到宣传台前,拿起一叠印着二维码和说明的绿色垃圾袋,您看,就是这个。今天就开始发!每户每周一捆。需要登记一下门牌号,来,这边登记。她利落地招呼起旁边的工作人员。
人群开始出现微妙的松动。一部分人,主要是年轻些的或者家里有小孩的,被免费袋和环境好的说法打动,犹犹豫豫地凑到宣传台前登记领取。几个原本看热闹的老太太也交头接耳:免费袋子那……要不先试试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年纪大些、和孙建国相熟的,脸上依旧挂着不以为然,远远地看着,没有上前。那个卷发大姐哼了一声,拉着脸走了。抱着胳膊的男人则冷笑:哼,走着瞧吧,看能坚持几天。
周瑾一边手脚麻利地帮着分发垃圾袋,登记信息,解答着尿不湿算啥垃圾大骨头呢之类的问题,一边用眼角的余光留意着三号楼的方向。孙建国家的窗户紧闭着,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像一块拒绝沟通的铁幕。
登记领袋的队伍缓慢移动着,领取的人脸上大多带着一种尝试性的、观望的表情。阳光越来越烈,烤得崭新的垃圾桶散发出更浓烈的塑料气味。周瑾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后背的衬衫也洇湿了一小块,但她脸上的笑容始终保持着,声音温和而耐心。
阿姨,骨头太硬,不能粉碎处理,算其他垃圾,扔灰桶。
电池那可不能乱扔!是有害垃圾,红桶!下次我们会在每个单元门口放个小回收盒专门收电池灯管这些。
小朋友真棒!记住哦,吃剩的苹果核是厨余垃圾,要扔进绿桶!
她的声音在燥热的空气里持续着,像在努力浇灌一片布满荆棘的荒地,期待着哪怕一丝微弱的生机。然而,当她偶尔抬眼,望向三号楼那扇紧闭的窗户时,眼底深处那抹沉甸甸的忧虑,却始终挥之不去。孙建国,这个顽固的堡垒,远比她预想的更难攻克。她知道,真正的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
2
无声的硝烟
槐荫里小区的垃圾分类,就在这种半推半就、明里暗里较着劲的氛围中,磕磕绊绊地开始了。崭新的四色垃圾桶,成了小区里最扎眼的风景,也成了矛盾无声汇聚的漩涡中心。
清晨和傍晚的垃圾投放高峰时段,成了观察槐荫里战况的最佳窗口。
周瑾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早早地或稍晚些来到几个投放点附近。她有时穿着便装,混在晨练或遛弯的居民里,像个普通的观察者;有时则穿着那身藏青色的工作服,带着红袖箍的志愿者一起站岗指导。她看得越多,眉头就锁得越紧。
情况比她预想的更复杂,也更顽固。
大部分领了专用袋的居民,特别是年轻家庭,确实在尝试。虽然错误百出——有人把沾满油污的餐巾纸连带着剩菜一股脑塞进厨余垃圾袋(这不都是厨房出来的吗);有人把碎玻璃渣混在塑料瓶里投进可回收(不都是瓶子);更常见的是,厨余垃圾袋里赫然躺着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甚至还有小件玩具。
阿姨,塑料袋不能放厨余桶啊,它不能降解的!一个年轻的志愿者小马,指着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