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右下角标注着作者的简介:雪,本名沈烬雪,1989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四中,2016年因病去世。这首诗是她生前发表的唯一作品。
我的视线模糊了,那熟悉的字迹透过泪水扭曲变形。
原来她真的发表过诗作,原来雪就是她的笔名。
手指颤抖着抚过那些印刷体的文字,仿佛能触碰到她写下这些诗句时的温度。
同学,你还好吗对面戴眼镜的女生递来一张纸巾。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谢谢,我没事。接过纸巾,我匆忙合上书,却舍不得将它放回书架。
办理借阅手续时,管理员好奇地看了我一眼:这本诗集很少有人借,你感兴趣
嗯,特别喜欢其中一位作者。我将书紧紧抱在胸前。
走出图书馆,秋夜的凉意让我打了个寒战。
路灯下,我再次翻开那首诗,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直到能背下来。
沈烬雪写下这些句子时,是否已经预见了自己短暂的命运
被命运吹散的星烬——多么贴切又悲伤的比喻。
回到宿舍,室友们已经睡了。
我轻手轻脚地打开台灯,从抽屉深处取出那本沈烬雪的笔记本。
三个月来,我一直将它带在身边,却很少敢翻开——那里面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太多回忆。
将诗集和笔记本并排放在一起,我忽然发现一个奇怪的巧合
:诗集的出版日期是2016年3月,而她去世是在同年4月。
这意味着,她的诗作发表后不久,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翻开笔记本最后几页,我找到了更多线索。
在一堆数学公式的缝隙中,藏着几行潦草的文字:
编辑说可以发表一首,
选了《星烬》,
至少让世界知道,
我曾是一团火,
而不只是解题的机器。
下面还有一段被反复涂改又写上的话:
不敢告诉父母,
他们会说浪费时间。
但这是我唯一,
为自己做的事。
胸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我深吸一口气,轻轻合上笔记本。
台灯的光晕中,尘埃缓缓浮动,如同那个雨夜沈烬雪消散时的光点。
第二天清晨,我顶着黑眼圈去了文学院。
清华的文学社每周三早上有晨读会,这是我入学以来第一次参加。
新面孔啊!负责登记的女孩笑容灿烂,哪个系的
物理系,大一。我有些局促,可以旁听吗
当然可以!她递给我一份打印的材料,今天我们读北岛和海子,下周三会有当代校园诗人的作品分享,欢迎再来。
我接过材料,犹豫了一下:如果...我想分享一首别人的诗,可以吗
当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谁的诗
一个叫雪的诗人,她发表的作品很少...
没听说过,但正因如此才更值得分享!她热情地说,下周三记得来,我给你留时间。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清华的双重生活:白天是物理系勤奋的学生,晚上则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写诗——笨拙的、充满模仿痕迹的小诗,但每一首都真诚得近乎疼痛。
十一月底的一个周五,我收到了文学社的邮件,邀请我在下个月的未名诗人活动上朗诵《星烬》。
这是沈烬雪的诗第一次在清华被正式诵读,我既紧张又期待。
活动当天,能容纳五十人的教室坐满了人。
当我站在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