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子想起拴子,他大学毕业后在省报当记者,上个月刚报道了留守儿童问题,用文字为那些孩子们发声。
要拍就拍真的。她递过钢笔,语重心长地说,当年我写《水泥地上长出的星光》,用的就是这支笔。
钢笔柄上新增的刻痕传承,是小满去年考上重点高中时刻的,每一道刻痕都代表着一份责任与希望。
少女接过钢笔时,直播间突然涌入上万观众,弹幕里飘满向老通讯员致敬,这一刻,英子知道,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真实的故事永远能打动人心。
回家路上,微信弹出新消息。
当年玩无人机的年轻人发来后台数据:乡村系列破亿播放了!
配图是晒得黝黑的少年们举着自拍杆,在非遗传承人的竹编作坊里直播,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英子放大照片,发现背景里那幅百年大计的褪色标语,正是李守业当年捐资翻修的村小外墙。
时光流转,故事却在继续,新的希望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卷三
星光里的火种
第六章
铁皮盒里的传承
清明时节,雨丝斜斜地划过文化广场,像无数细针,轻轻地落在地上。
英子站在自己的铜像前,仔细地整理着红领巾,铜像中的她正蹲在水泥地上写稿,神情专注,钢笔尖挑着粒金黄的稻谷,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底座刻着三行字:
1978
-
2023
泥土里的笔尖从未离开
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说真话的人
英子奶奶!一群穿校服的孩子们欢呼着跑来,领头的男孩举着自拍杆,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我们要拍短视频参加比赛!
男孩胸前的红领巾系得歪歪扭扭,却让英子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暴雨夜,电闪雷鸣,她蹲在牛棚门口,小心翼翼地帮李老师扶正被风吹歪的流动红旗,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衣服,但她毫不在意。
英子的钢笔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停顿了一下,她望向远处正在崛起的开发区,塔吊依旧划着锈红的弧线,机械的轰鸣声隐约传来。
这次,她看清了那些在钢筋森林里穿梭的身影,就像二十年前在田埂上弯腰插秧的人们,那么勤劳,那么坚韧。
无人机掠过广场时,她突然发现塔吊操作室里坐着个戴眼镜的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用平板电脑记录施工数据,那专注的模样,让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要拍就拍真的。她递过钢笔,眼中满是期待,当年我写《水泥地上长出的星光》,用的就是这支笔。
钢笔柄上新增的刻痕创新,是文化礼堂讲解员小林去年刻的。
小林曾是英子资助的贫困生,在她的帮助下,小林不仅完成了学业,如今还成为了非遗数字化项目的负责人,用现代科技传承着古老的文化。
第七章
云端的耕耘
无人机缓缓掠过村口老槐树,树枝随风轻轻摇曳。
英子正教孩子们用VR技术还原知青宿舍,戴上VR眼镜,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穿汉服的少女们举着自拍杆,将英子奶奶讲故事的话题推上热搜,屏幕上的点赞和评论不断增加。
她注意到有个叫稻穗日记的账号,连续三十天直播村小复建工程,主播是个戴安全帽的小伙子,他每天都会详细地介绍工程的进展,分享工人们的故事。
要拍就拍真的。她再次重复这句话,把钢笔递给正在调试设备的文旅局志愿者。
小伙子胸前的工牌写着数字乡村建设专员,工作证照片里,他举着钢笔在电子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