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写乡村振兴四个字,眼神坚定而自信。
英子刚完成《数字时代的根》系列报道,这次她大胆地用AI复原了1958年村广播站的油印稿,让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当她给留守老人讲解智能设备时,看着他们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操作手机,她突然发现,这些手与当年在工地记工的自己如此相似,同样粗糙,却同样充满力量。
有位独居老人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妮啊,你写的俺儿子在城里打工的故事,他看了三回,说就像在写他自己。
老人的话让英子眼眶湿润,她知道,自己的文字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第八章
永恒的墨迹
暴雨过后的黄昏,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文化礼堂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
英子站在礼堂的檀木架前,望着眼前的铁皮盒,它泛着岁月的光泽,表面有些地方已经锈迹斑斑。
她轻轻打开铁皮盒,里面整齐码着五十年来的《人民日报》,每份报纸都夹着片干枯的稻叶,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
最新那期报纸头版,刊登着她培养的十二名乡村通讯员合影,照片中的他们笑容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照片下方写着泥土里的笔尖薪火相传。
英子啊,李老师从布兜里掏出老花镜,缓缓戴上,你爹临走前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供出三个大学生,而是田埂上那个蹲着写作业的丫头。
老人颤抖的手指抚过铁皮盒,盒盖内侧刻着行小字:
1988.9.10,教师节,拴子送钢笔给英子老师。
英子拿起钢笔,在最新报纸上沙沙作响,继续书写着新的故事。
她知道,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无数人生活的缩影,是时代的见证。
她的笔,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被人们看到。
终章
根系千里的星光
十年后的清明,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英子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
当年支书的车辙早已被宽阔的水泥路覆盖,树根处却倔强地钻出几株野稻,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生生不息。
穿校服的孩子们笑着闹着跑来,领头的男孩举着自拍杆,眼睛亮晶晶地说:
英子奶奶,我们要拍短视频参加比赛!
钢笔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停顿。
英子望向远处正在崛起的开发区,塔吊依旧划着锈红的弧线,只不过这次,她看见塔吊操作室里坐着的年轻姑娘,正熟练地操作着平板电脑,记录着施工数据,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
那些在钢筋森林里穿梭的身影,和二十年前田埂上弯腰插秧的人们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忱与希望。
要拍就拍真的。她递过钢笔,笔尖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当年我写《水泥地上长出的星光》,用的就是这支笔。
钢笔柄上新增的刻痕传承,是小满去年考上重点高中时刻的。
少年们嬉笑着跑开,最小的丫头突然转身,扎着的羊角辫晃了晃:
奶奶,我爷爷说您写的文章救过我们村!
她用力晃了晃手机,屏幕上是某条获赞十万的短视频——白发苍苍的英子蹲在工地记工,钢笔在沾灰的账本上沙沙作响,评论区满是致敬感动的留言。
暮色渐浓时,文化礼堂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像天上的繁星落进了人间。
英子坐在第一排,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少年们展示作品:
无人机航拍的金色麦田,麦浪翻涌如金色的海洋;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