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键盘上的星光

    第四章

    触屏上的坚守

    打印机咔嗒一声,吐出最后一张纸,英子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会议室里,投影仪的光束照亮了前方的屏幕,年轻记者小王晃着触屏笔记本,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

    现在都是爆款文章,您这手写稿件过时啦!

    英子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摩挲着笔杆上刻着坚守二字的钢笔,那是弟弟上大学那年,特意用小刀刻上去的,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她的敬佩与支持。

    投影幕布上,某地网红打卡点的航拍视频正在播放,画面精美,点赞数比全村人口还多。小王指着屏幕,兴奋地说:

    这个拍古村落的博主,三天涨粉二十万。

    小王,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建筑工地吗英子突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深沉。

    记忆如潮水般涌回二十年前的那个雨夜,天空漆黑一片,大雨倾盆而下。

    李老师举着手电筒,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她,油印机在教室后排发出嗡嗡的响声。那天,她冒雨送来了李守业的第三份账本,雨水和油墨混在一起,在地上晕成蓝色的河。

    第二天清晨,寒风凛冽,英子带着录音设备来到工地。

    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卷着安全帽上的冰碴。她蹲在钢筋工老赵身边,专注地记录着绑扎梁柱的细节,听着老赵讲述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当她给工人们分发早餐时,老赵突然递来一个塑料袋:自家腌的萝卜干,给我家丫头捎去。塑料袋里还塞着张皱巴巴的纸条:丫头说想看钢笔字。

    英子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下这个瞬间,钢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她想起二十年前,李老师把她的作文《我的理想》贴在教室后墙上,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那时的她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文字能让千里之外的人落泪。

    老赵的闺女叫小满,今年该上初中了,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时代变了,但手艺人心里的那杆秤没变。当晚,英子教小王用剪辑软件时说道。

    屏幕蓝光映着她眼角的皱纹,那些手写笔记的折痕里,藏着比流量更滚烫的温度。

    不经意间,她发现小王用的触屏笔记本背面,贴着张泛黄的《农民日报》剪报——正是她二十年前写的《灰桶里开出的花》。

    那一刻,她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时间所磨灭。

    第五章

    流量里的初心

    文化礼堂里,聚光灯亮得让人睁不开眼。

    英子站在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

    人群中,有当年给她钢笔的李老师,头发已经全白;也有玩无人机的短视频创作者,充满朝气。

    她注意到前排有个穿汉服的姑娘,正偷偷用手机拍她别在胸前的英雄牌钢笔,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敬仰

    有人说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英子举起钢笔,声音坚定而有力,但真正的好故事从不需要流量加持,它们自己就会生长。

    大屏幕开始播放她的精选作品:泛黄的手写采访笔记,带着油墨香的油印旧报纸,还有她去年发表的《数字时代的根》。

    最后定格在某条百万播放的短视频——年轻人用无人机拍摄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翻滚,配乐是英子七岁时哼过的采茶调,熟悉的旋律勾起了她无数的回忆。

    散场时,穿汉服的少女拦住她,眼中含着泪水:英子奶奶,我想拍真实的乡村故事,但算法总推给城里人看。

    少女的直播设备还挂在脖子上,补光灯一闪一闪,映出她脸上的无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通讯员简介 >通讯员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