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弱的灯光修改稿件,把拖欠工资改成劳资协商,把讨薪换成劳资对话,她希望能用更温和的方式,为工友们争取权益。
这稿子能登报舍友阿芳一边抠着脚丫,一边嗤笑。
阿芳的丈夫在采石场被飞石砸断了腿,工头却只给了三百斤粮票,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阿芳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英子头上,但她没有放弃。
终于,在第三个月,英子蹲在编辑部门槛外,一遍又一遍地改着第七稿。
老张的烟斗在铁皮柜上敲出火星,他仔细看着稿件,眼神中露出赞赏:
小同志,你写的民工子女就学难,县教育局要开现场会。
第一篇报道见报那天下起了冻雨,冰冷的雨滴打在英子脸上。
她攥着报纸,站在村口,油墨在优秀通讯员几个字上结着霜花,晶莹剔透。
李老师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摸出一颗水果糖递给她:
你爹蹲在田埂上读报的样子,比镇上干部还端正。
糖纸折的小船在水洼里轻轻打转,远处,拴子正趴在窗台用粉笔认真地描着优秀通讯员的铅字,眼里满是骄傲。
英子拿出笔记本,钢笔在上面沙沙作响,记下新标题:《水泥地上长出的星光》。
她望向远处依旧忙碌的塔吊,这次她看清了那些在钢筋森林里穿梭的身影,就像二十年前在田埂上弯腰插秧的人们,那么勤劳,那么坚韧。
搅拌机旁啃冷馒头的工人,后颈晒脱皮的纹路竟和父亲一模一样,这让她心里一阵酸楚,也更加坚定了为他们发声的决心。
第三章
油印机上的正义
印刷厂弥漫着刺鼻的油墨味,英子的指甲缝早已被染成黑色。
她蹲在油印机旁,熟练地叠着报纸,钢笔尖在折痕处轻轻画出波浪线。
凌晨三点的月光透过气窗,洒在县广播站斑驳的木门上,清冷而寂静。
这篇报道不能发。总编皱着眉头,抖着她的来信,语气坚决。
农民企业家李守业偷税漏税的事,上面压着不让报。
英子的心猛地一沉,钢笔在稿纸上用力戳出个窟窿,墨水迅速洇透了夹在里面的账本——那是她连续三个月,跟着李守业的货车,风餐露宿,用复写纸一笔一笔记下的每笔收支,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账本扉页夹着张泛黄照片,照片中穿中山装的老人正在给村小捐课桌,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背后墙上百年大计的标语已褪成灰白。照片背面有行褪色钢笔字:
1985.9.10,教师节,英子送来第一篇新闻稿。
看着这张照片,英子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想起了那些信任她的人。
我要见总编。她攥着账本,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
总编办公室的台灯在凌晨五点亮起,灯光昏黄。玻璃板下压着新闻报道十不准,但英子知道,有些真相必须被揭露。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的《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钢笔字写的农民企业家自建校舍占了大半个版面。
李守业蹲在村小操场,泪水止不住地流,身后新刷的标语写着知识改变命运。
data-faype=pay_tag>
英子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新标题:《灰桶里开出的花》。
那天傍晚,她又蹲在工地灰浆池边,看着工人老赵用铁锹一下一下地把结块的石灰敲碎。
老赵突然停下手中的活,笑着说:丫头,你写的字比俺砌的墙还直溜。
老赵的话让英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文字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