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潜伏。沈佳月本来在第一批名单上,但她想起自己与郑元哲待到天亮时的约定,觉得自己此去生死未卜,至少应该在他率部起义转到后方等待改编时见上一面,于是选择了第二批出发。
未料南下专列在蚌埠遭敌特暗害,车厢事先被装了炸弹,十二位同志尽数殉职。次年开春,她改名苏心兰,顶替牺牲的俞明华同志身份潜入上海——此刻正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潜伏于掌控华东纱布命脉的周氏公馆。
苏老师!周家三小姐周芸在网球场挥着球拍,您发什么呆呀少女玫红色运动裙扫过紫藤花架,惊起几只菜粉蝶。
球拍握柄的震动忽然与记忆重叠,恍惚又是他握着她的手扣动扳机,枪声惊飞屋顶的白鸽。
远处传来车轮碾压石子路的声音,苏心兰和周芸同时望向吱呀一声打开的铁门——进来的又是那辆道奇轿车。
是爸爸的客人,别管他,我们继续打球。周芸嚷道。
三小姐稍等,我去换双球鞋。苏心兰抱歉地苦笑,这鞋裂口了。
苏心兰穿过回廊,从公馆的另一侧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从床底的藤箱里取出监听设备,戴上耳机。
……三十万匹龙头细布月底必须运到吴淞口。这是纱布巨头周鹤年惯用的宁波腔,此刻却掺着重庆官话的尾音,棉纱里混纺的氯酸钾,要确保遇潮发热……
苏心兰的牛津鞋跟突然卡进柚木地板缝隙。前年在解放区化学培训班,教员演示过氯酸钾与砂糖混合的爆燃实验。
冷汗顺着脊梁滑进旗袍立领,她终于明白周氏布行那些滞销的阴丹士林为何要添加古怪的明矾。
化妆镜映出她苍白的面容,苏心兰——或者说沈佳月——缓缓旋开口红底座。铝管里藏着的氰化物胶囊在晨光中泛着珍珠母光泽。镜框背面贴着泛黄的剪报,是1947年《申报》刊登的订婚启事,郑元哲与沈佳月的名字并肩躺在铅字里,像一对假死的蝉蜕。
这次潜伏任务完成之后,等待她的不是团圆就是死亡。
脚步声突然逼近。苏老师怎么还不来三小姐娇嗔着敲门。
苏心兰迅速将监听设备扔进藤箱,抬脚将箱子踢回床底,转身去开门。
周芸身后跟着一个穿美式夹克的男人。
这位是海关署王科长。周鹤年走了过来,金丝眼镜泛着冷光,听说苏老师精通洋文,正好帮王科长看看这批出口棉纱的英文质检报告。
苏心兰接过英文文件,熟稔地默读起来。忽然,她的指尖在含棉量98%处停留片刻,指着配货单惊呼:哎呀,这船要从大连发来上海
怎么王科长的嘴角微微抽动。
上个月《大公报》说大连港有霍乱疫情呢。她掏出手帕掩住口鼻,听说苏联医疗队都撤了,咱们是不是该给工人们配些防疫口罩
有道理。王科长阴惨惨地笑,周老板,您家这个家庭教师请得好。
可不是嘛,我最喜欢苏老师了!三小姐骄傲地嚷道。
深夜,苏心兰蜷在阁楼监听周家书房。老式收音机的嗡嗡声中,磁带缓缓转动:
……八月十五月圆夜,十六铺码头三号仓……王科长的指甲划过地图的沙沙声,氯酸钾棉纱混入国棉九厂,等慰问演出时……
那个家庭教师最近常看《解放日报》,找个机会试她一试……周鹤年的话音落了下去。
月光突然被乌云吞噬。窗外掠过卖夜宵的梆子声。
阁楼地板突然传来震动。苏心兰迅速将磁带藏进《基督山伯爵》精装书壳。楼梯间的脚步声在第三级故意加重,那是周家司机老刘,三个月前被她策反的军统电讯科旧员。
小姐要的英文诗集。老刘递来《雪莱诗选》。
翻开第163页,苏心兰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