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东北军事力量变化对比
多新发展的部队成分复杂,很不巩固,缺乏战斗力。在部队的组织协调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东北民主联军阶段:1946年1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2月,国民党军又调部队进入东北战场,发动新的进攻,为适应作战需要,东北民主联军将原有的10个军区合并为东、西、南、北满4个军区,下辖三级军区。此时,锦热军区已于1945年12月划归晋察冀军区。东北的部队有:东满(吉辽)军区下辖吉东军区、通化军区、辽北军区、第七纵队(即万毅率领到东北的山东滨海支队)、二十二旅(即山东二师)、二十三旅、二十四旅;西满军区下辖嫩南军区、辽西军区、第三师(黄克诚部);南满军区下辖安东军区、辽宁军区、第三纵队(由山东三师、鲁中警备三旅、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二十三旅组成)、第四纵队(即山东军区五师、六师);北满军区下辖松江军区、合江军区、北安军区、嫩江军区、第七师(山东军区杨国夫部);直属三五九旅。4月,又成立牡丹江军区(后改绥宁军区)。
6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调整充实了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人,林彪任东北局书记,以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等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林彪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部队进行了调整,撤销北满军区,将松江、合江军区直属民主联军总部;北安军区改称龙江军区,嫩江军区、龙江军区归西满军区;辽西军区改称辽吉军区;通化军区缩编为军分区归辽南军区建制。
1946年8月至10月,在东北局扩大会议后,东北部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编,成立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六纵队,以三五九旅和松江军区、吉林军区的地方武装编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二、三、四独立师。1946年10至11月,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和护路军司令部,成立了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还收集了日军遗留残损火炮、战车,组建了10个炮兵团、战车大队、高炮大队。
1947年4月20日,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下辖热河军区、冀热察军区、冀东军区。8月,东北民主联军又组建了第七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第十纵队及部分独立师。到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有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两个前方司令部、9个纵队、10个独立师、1个炮兵司令部、1个护路军司令部、共73.84万人。这一期间,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辽东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及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利用停战休整补充了部队,开展了军事训练,加强了思想工作,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各师皆发展为1万至1.2万人左右。特别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成功运用了各种战术手段,使部队受到了锻炼,坚持了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并壮大了实力,使东北民主联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东北人民解放军阶段: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军区兼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下辖辽东军区、吉林军区、冀察热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