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东北军事力量变化对比
军区、松江军区、合江军区、牡丹扛军区、龙江军区、嫩江军区、辽吉军区等9个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解放军(内蒙人民自卫军改);东北野战军下辖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共9个纵队、炮兵司令部、护路军司令部、9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3月10日至13日,组建了第五纵队、第十一纵队、十二纵队。
为了适应东北形势和作战的需要,1948年4月13日,东北军区将辽东军区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委,负责指挥第三、四、五纵队和辽东军区3个独立师及地方武装;将冀察热辽前方指挥所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前方指挥所,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指挥第八、九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4个独立师。与此同时,南满军区撤销,其部队分别编为安东军区和辽南军区。
1948年7月15日,以护路所属部队为基础,补入一部分二线兵团,并吸收一批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下辖一、二、三、四支队,共1.7万人。8月15日,以延安炮校为基础,将东北炮团改编为炮兵纵队,苏进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委。8月14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单独成立,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9月7日,经中央批准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前方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
至辽沈战役前,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7个独立师计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105万人。经过近8个月的作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沈阳西北的公主屯地区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1个整军,特别是部队利用作战后进行了整训,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以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为基础,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辽沈战役后,以参军农民为主,大力加强了二线兵团建设,先后组训了176个团,为部队输送了37万新兵。同时,将作战中所获的25万俘虏的一部,补入了主力部队,大大加强了东北部队的力量。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野战军改为军、师、团建制,采用三三制编制。东北野战军从11月17日起将一至十二纵队,依次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至四十九军。经军委批准,每个军增加了1个由地方部队改编的师,每军为4个师,总兵力达84.7万人,12月,东北野战军开始入关作战。东北军区有47.9万人。
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东北军区进行了整编,撤销军区建制。在北满成立了松江、合江、龙江、嫩江及吉林省军事部,南满地区大部为新区,保留辽宁、辽北、安东、内蒙军区,撤销冀察热辽军区,所辖冀东军区、冀热察军区归华北军区建制。组建锦州军区、热河军区。东北军区机关由哈尔滨移至沈阳。
全书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