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东北军事力量变化对比
国民党政府在东北拥有行政权的规定,大举运兵北上,抢占东北。
面对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于9月15日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由刘少奇副主席起草的《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党内指示,明确提出我党我军在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就是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发展我党在东北的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向南防御,就是收缩长江以南的战线,集中兵力,准备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保证我军主力向北发展。指示强调“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决定,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组成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任书记,各战略区共配备100个团的干部(从班长到团长、政委)迅速进入东北,决定调罗荣桓率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及山东部队主力,进入东北;调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率部队进入东北;将准备南下中原的大批干部和部队用于东北;将原派往山东工作已经到达冀鲁豫的林彪、肖劲光北调东北。
根据中央的指示,各解放区的部队日夜兼程,向东北急进。到1945年底,进入东北的部队达11万人、干部2万人。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以人民自治军、省联防军名义,组织发展军队。
10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成立东北临时军事机构——东北军区司令部,暂以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委、伍修权任参谋长,进入东北的部队及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31日,中央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彪任司令员、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李运昌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任第二副司令员,肖劲光任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
11月3日,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员,肖劲光改第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设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同时原东北军区司令部取消。
各部队到东北后迅速扩充实力,但由于部队扩充太快,有的地方失控,部队成分较为复杂。山海关战斗后,我军在军力、武器等多方面与国民党军作战的条件还不成熟,面对此种情况,11月20日,中央指示,让出中长路沿线大城市,将主力迅速转向东、北、西满地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1月26日,我军撤出了锦州,12月底,东北局及直属部队撤出了沈阳。
为了加快根据地的建设,党中央特别强调指出,我军应迅速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划分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队,以便巩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为此,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改变了集中作战的部署,以师为单位分散西满、北满、东满广大地区,建立根据地。到12月,陆续成立了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北安等10个军区,并辖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支队(曾克林的十六军分区,辖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旅);山东军区第一师(梁兴初部)、第二师(罗华生部)、第七师(杨国夫部)、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五九旅(刘转连部)、山东鲁中警备第三旅、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三纵队及新编的2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炮兵混成旅等部。同年12月,延安抗大挺进东北部队与延安炮校及工兵大队,在通化合编组建了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彭真任政委。
到1945年底,东北部队发展到了27.49万人,虽然在阻止国民党军抢占东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