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兵临贺兰山下
小孩子气……”
马敦静怎么经得住这种话,当即撂了电话。
“这个王八蛋!”孟宝山空对话筒“喂”了半天没有应声,狠狠地骂道。他决定返回银川,当晚就把自己的主意跟兰州过来的郭南浦老先生一行几人说了。
郭老先生是国民党元老,此番出山受了彭德怀之托,要“拼却这把老骨头促成宁夏和平”。当即他和孟宝山约定,一块到银川去,当面跟马敦静交涉。同行的还有省府秘书长马季康以及白连升、马守礼等人。
孟宝山毕竟是宁马通信处的老杆子,宁马部队老关系很多,走到哪里打个电话都还方便,沿途安排也很周到。以汽车上小旗子为标记,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阻拦去往银川。
不管马敦静个人如何潇洒,银川城里的气氛还是有些紧张。孟宝山一行小汽车刚进城,就感觉到不对劲。但他们心头是坦然的。
接待他们的是现任省府秘书长兼民政厅厅长马廷秀。此人过去接触共产党人及其文件甚多,思想倾向也很明确,是个“主和派”。见孟宝山这些人谈话全无顾忌,不禁时时要捏把汗。按照马敦静的吩咐,孟一行安置地点已被监控,前后左右都是耳目。只要马敦静愿意,杀掉这几个人易如反掌。
但孟宝山几人满不在乎,家在银川的马季康声称三年多没和夫人见过面,甚至提出与孟宝山一道“到府上走一趟”。马廷秀坚决反对,并晓以利害,才算劝住了。
此时,马敦静周围对孟宝山这帮人说什么的都有。孟已被指为“间谍”,说他第一次来是为共产党做地下工作,这一次八成要把共产党军队引到银川。有人恶狠狠地提出:“必先根绝内患,才好集中抗敌!”
马敦静表达:“只要他们不乱来,看住就行了!”至于孟宝山等请求面谈,马敦静一概拒绝。他对马鸿宾说:“要谈你跟他们谈谈,我不谈,孟宝山这人最讨厌,我不想同他讲话,叫他走!”
马鸿宾倒是很喜欢同这些旧人沟通沟通。入夜,他的“五亩宅”安静得很,正好屋外下着雨,屋内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围成一圈,在灯下谈话,心意极佳。他像个道学先生那样,慢条斯理地说:“你们谈和平,怎样叫个和平呢?和,就是和气;平,譬如一碗水拿平了,水便不会摇荡……”
“说得极是!”郭南浦老先生接上话头,“共产党就快解放全中国了,天下将不用打仗而平定一统,将来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有何不好?非得打打杀杀,你争我夺,真正遭祸的是老百姓啊!只顾逞一时之气,而不顾百姓安危,将成为历史罪人!”
白连升老汉也说:“老朽不才,鞍马劳顿只为宁夏太平这一件!多少年了,黄河两岸的乡亲,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为何不能顺应时势,让百姓安居乐业呢!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应以百姓利益为重……”
这些话出自一个个老者之口,显得格外打动人。马鸿宾本来就主张和谈,这一来更加坚定了信心。他说:“八十一军没有问题,别的部队我说了他们不听。”
马鸿宾说的是个大实话。在到银川之前,他曾由中宁起身,绕道来到贺兰军马全良的驻地——宁朔县,想跟马全良谈谈,让贺兰军与八十一军合作起义。马全良碍着本家面子,也不好说什么,只把马鸿逵临行前给他和马敦静的一份电报拿出来给马鸿宾看。那电报上说:“宁夏,只有静儿和吾弟等主持,他人不得过问。”这个“他人”是指谁呢?马鸿宾!马全良的态度不言自明。
“那就再说啊……”孟宝山道,“一遍不行两遍,相信主和是大多数!”
马鸿宾不置可否。话说到这里,好像再也深不下去。孟宝山即想返回中宁。一来跟解放军通通气,二来趁热打铁解决八十一军!他让年纪太大的郭南浦留下,其他人仍结伴而行。
马鸿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