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宜川、瓦子街大捷
夕阳西沉蒋介石走麦城,雄师南出毛泽东点宜川
1948年1月的米脂杨家沟,把陕北老百姓吸引住了。都知道那里要开个很重要的会议,搞不好毛主席就在那里。小道消息传得活灵活现,说开完会西北野战军就要打延安了,到时候各县都要派代表参加收复延安入城式,和毛主席握手,还得派秧歌队、腰鼓队什么的。四十里铺有个老羊倌甚至到处吹牛,说这是彭德怀亲口对他讲的。大多数将信将疑的人,事后得出结论:无风不起浪,老百姓传闻永远有道理。因为会议真的开了——就是历史上颇为知名的那次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说它知名,是因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领导人都到了会。这份殊荣并不是所有解放军旅团干部都有机会拥有。而毛泽东直接参加一个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这也是个例外,并且是个令人愉快的例外——彭德怀果然没有食言,给他带来一份像样的礼物:“诉苦三查”经验。
毛泽东和周恩来以压倒一切的热情,听取一纵关于“诉苦三查”的汇报。彭德怀把准备参加汇报的廖汉生、余秋里和颜金生三人叫到一起叮嘱道:“不光是代表一纵啊,是代表整个野战军,你们三人好好分一下工,不要啰唆,条理要清楚,例子要实在,一是一、二是二,不许掺水,原原本本讲就是了。”这也正是毛和周所期望的。两人从头听到尾,中间上趟厕所还吩咐“等一下”。说到紧要处,毛泽东必加入一两句点睛之语,或引经据典,或村言俚语,都出思想。这不但使廖、余、颜三人脸上始终泛着红光,也使整个汇报显得轻松有趣。
当初听彭德怀第一次提起诉苦三查这件事时,毛泽东就特别感兴趣。彭德怀是赤裸裸地关心部队的战斗力,毛泽东则不然,他还有更多的考虑。他有一个强劲的“胃”,总能恰到好处地把第一手材料消化出来,从群众首创中发掘、提炼那些富有理论价值的东西。但是,他输出的又从不是理论,他从不说干巴巴的理论,而永远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有温度、有生命。
毛泽东听完一板一正的书面汇报,觉得不过瘾,又把余秋里单个找去,详细询问三五八旅搞“诉苦三查”的情况,甚至要看原始的东西,比方说战士们在马粪纸上记的笔记啦,按着一班人一排人一连人血印的请战书啦,等等。他说,我们从中央苏区起,就想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一直没有如愿,这次“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周恩来干脆给它个定位,说:“‘诉苦三查’是壮大军队的法宝!”对此,彭德怀迟迟没表态。他想,是不是“法宝”尚待检验。部队离开了战场,吹什么牛都是空的。
1947年至1948年这一个冬春,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摆开品字形的阵势挺进中原,已为全中国人民所瞩目。仅仅4个多月的作战,到1947年底便歼敌近20万,解放县城近百座,南线蒋军160个旅的90个旅已被吸引到中原。与此同时,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4个纵队和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分别在山东和陕西这两翼大展拳脚,而晋察冀、东北等战场其他各路人马,也有出色表现,可与沙家店、延清和黄龙战役媲美的大小战役,不在少数。像清风店、石家庄、运城战役等,都堪称此间杰作。
蒋介石实在沉不住气了!军事一摊子已经抓不上手,而军事之外的那些“方略”又一个个面目全非。从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开始,打延安,开“国大”,驱逐中共和谈代表,镇压民主运动,直到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空中运输协定》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他是一步一步陷入手忙脚乱之中。而今,人心丧尽,政治上完全陷入孤立的境地。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危机。卖国内战政策必然导致蒋管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