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
    彭德怀对刘子奇坦言去留,贺老总主大局面一升半斗

    前东原村的欢笑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炊事班给每人端上一碗小米汤。是“汤”不是“粥”。大家低头,从海碗里照见自己的影子,情不自禁想起一个人。这人便是贺龙。

    一个多月前,贺龙在小河村会议上有句口头禅:打了大胜仗,我请大家喝小米稀饭!那时候,所谓“大胜仗”,只是一种预设。这个预设是以不在陕北打大仗为前提的,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粮食问题。

    彭德怀当时在发言中说:“陕甘宁、晋绥两个区统一,很有必要,财政统一也很重要。精简非厉行不可,以90万人养9万人,甚至不能维持三个月,农村粮食枯竭,人力浪费太大,前后方均应有严格的编制与制度。有人寄希望于陈赓部来陕,而不认真准备艰苦奋斗,这种思想必须切实解决。”

    于是,陈赓太岳纵队的箭头,从陕北扳到豫西,以协助刘、邓经略中原,来一个反向牵制,间接地为陕北军民歼敌创造条件。毛泽东之所以支持这个计划,同意“边区、陈赓两部分开打”,主要是考虑到“从战略上与粮食上均有利”。他当时预计用五年“解决”蒋介石。那么,对于胡宗南自然也就有一个从“削弱”到“消灭”的过程。不管怎样“精简节约”,以陕北的物质条件而言,这个过程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3月以来,兵荒马乱的陕北什么庄稼也种不下,打粮食当然就没指望。彭德怀尝够了缺粮的苦头。北上“三边”那阵子,部队饿急了,连老乡地里尚未成熟的包谷都一片一片买下来,连秆子带棒一块吃,甚至那些能架起来烧火的叶子也舍不得丢,一锅煮起来细嚼慢咽。到了打榆林,南瓜结了,啃南瓜。南瓜啃光了,宰马……

    毛泽东寄希望于贺龙。让贺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身份统一指挥后方,包含着毛泽东无比精细的苦心。

    沙家店战役之前,毛泽东和“三支队”八百人队伍刚转移到佳县,吃饭成了大问题。佳县的粮食都拿去支援部队打榆林了,剩下零头,地方部队食用尚且不够,哪能供得了中央机关?万般无奈,新四旅旅长张贤约提出杀驴,毛泽东一听不同意,杀了驴,老百姓来年拿什么种庄稼?又有人提出让战士们放开肚皮吃枣子,佳县人有习惯,树上枣子熟了随便吃,不分你的我的。毛泽东也不同意,枣子是当地群众的“救命果”,一颗也吃不得。那怎么办?周恩来和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大眼瞪小眼。毛泽东只好打贺龙这张牌。

    那几天中共中央前委几个人是一天一个地点,这天又转到神泉堡,与晋西北临县隔河相望,毛泽东心潮起伏地给贺龙和习仲勋拟发了一份电报,说:“昨日我到前委参加会议,彭及各纵队首长对于继续在现地区(无定河黄河之间)歼敌信心甚高,部队士气高涨,均愿在现地歼敌,然后南下。请你们派几批得力人员迅速分赴神、府、佳、米、绥、吴六县用大力动员粮食,只要有七千至一万石粮食,即可供给一个月完成作战计划。如情况允许还可以考虑再攻榆林。”贺龙从电报中一眼看出粮食的举足轻重。

    自小河会议后,晋绥军区筹粮工作已是压倒一切的任务。为抢时间争速度,贺龙曾把脑子动到晋南,想从富流了油的太岳方面解决些问题。然而,毕竟山高水远,杯水车薪。现在看来,还得就地挖潜。毛泽东点到河西六县,事实上都在国民党直接间接控制之下。尽管毛泽东轻松地告诉贺龙,说“敌七个旅在镇川以北,绥德仅一个旅,无定河东西两侧广大地方均无敌踪,然后该敌只能同我主力在不大地区内周旋,不可能再行乱窜。在我军胜利鼓舞下,筹粮一万石还是可能的”,但真的要想在当时的神木、府谷、佳县、米脂、绥德和吴堡这些地区搞到粮食,无异于虎口拔牙!

    贺龙亲自武装齐整地站在筹粮工作队面前作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