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
动员。他跷起绑腿,在布鞋底上磕掉烟灰,神情严肃:“有人说,不就是搞点粮食嘛!粮食,大问题呀!哪个给我搞到粮食,我给他记大功!野战军主力的同志们在那里饿着肚皮打仗,包谷秆秆都吃不上哩,毛主席也饿肚子!了得哟!”这些调粮干部大多来自河东各分区,像崞县、静乐这些地方,近年风调雨顺,又没打什么大仗,公仓私仓都有几粒存粮,最不济肚子也能搞得饱。听了陕北战场上种种粮荒的困境,特别是听了中央机关和毛主席都饿肚子的消息,个个很有触动。

    队伍一出发,几天就见到成效。到收粮的日子,黄河水码头上运粮队伍一支比一支有声势,牲口驮子一片驴铃叮当:肩挑背扛的人们唱着歌子、叫着号子,气氛很不一般。这些动人的情景,同金灿灿的玉米粒、小米粒,同红团团、白生生的高粱米,同圆鼓鼓的大红豆,同肥嘟嘟的大南瓜,一起转运到陕北前线及毛泽东的餐桌上,便成就了一个不朽的话题。

    陕北打仗,就是打粮食。这一点,彭德怀感受最深。他不但知道粮食的重要,更知道粮食后面的东西,具有怎样的支撑力。刘子奇当初被俘时与他相见,两人叙起同乡,谈得很随便。刘子奇千不明白万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当了俘虏。他的一二三旅共有三个团,除一个团留守山西运城,余两个团加上旅直属队1万多人,装备那么硬,为什么跟共产党一接火,就垮得抓不上手!刘子奇觉得不光彩,也不甘心,他想走。

    彭德怀说:“你想走,我不拦你。去年整一旅旅长黄正诚在晋南被俘,不就放你回去了吗?问题是,你得把国民党同共产党比较比较,不要戴墨色眼镜看世界。军人当了俘虏自然不光彩,可你是回到人民的怀抱,这就很光荣。”

    听到“人民”二字,刘子奇情动于衷。你是军人,可你也是人民一分子!他读过很多书,道理没有不懂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党放在桌面上一比较,刘子奇开了窍。那个黄正诚死抱着胡宗南不放,后来听说给枪毙了。而共产党奉行的是革命,第一是“人民”,第二才是“队伍”。正如彭德怀所说,当个师长、旅长并不是说地位就高了,在人民队伍里,只要你革命,你要干什么都行,你要当总司令都可以。

    就这么几句并不复杂的话,使刘子奇明白过来,过去为什么大部队出动总是找不到共产党军队主力,而小部队出动一不留神又被吃掉,人多武器好,却始终不能主宰战场,反而处处陷于被动,说来说去,他的“国军”不是“人民的队伍”。刘子奇作出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这位从二等兵干到旅长的老“行伍”,戎马生涯几十个春秋,连汤恩伯的参谋长都当过,如今,甘心情愿做了一名“俘虏”。他觉得自己不是作为一名军人为敌手所俘,而是为正义所俘、为人民所俘。

    刘子奇似乎完全成了个自由人。彭德怀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只说,你认为共产党好,我们一起干;你认为共产党不好,我把你送回去。刘子奇权衡再三,同意一起干。彭德怀让他给西安的家眷写封信,报个平安,并说“随便你派什么人送去”。

    刘子奇就写封信,还附拍了一张照片,让和他同俘的副官送去。就这样,刘子奇换了个队伍。后来,他在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当参谋,取其所长,主编一本名叫《野战军》的杂志。他丢掉一个“旅长”的头衔。却找回一个“人”的位置,终生庆幸不已。这从彭、刘谈话不久《晋绥日报》全文登出的一份电报可以见证。那是陕北战场陆续被俘的一批“阶下囚”联名致刘子奇的,像整一六七旅旅长李昆岗、整三十一旅旅长李纪云、整一三五旅代旅长麦宗禹等,都在其列。电报这样写道:“闻兄等在陕北沙家店战役被解放,在兄等或懊丧莫名、恐惧终日,但弟等闻讯之后,却深为兄等庆欣,因弟等来解放区之后,备受优待,生活毫无痛苦,而且亲身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九章 收“两延”破清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