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六章 避难时期的格局
延安主动请缨那会儿,他就把问题摆上了桌面。无论是“三战三捷”,还是此次西出陇东,纯粹从军事上说,都贯穿了彭德怀对粮草的考虑,因为这个问题始终是当前决胜的关键。部队没有东西吃,士兵中不辞而别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种情况下,发展部队、以大兵团与敌人较量,就是句空话。因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是中共在陕北战场命定的战略决策,它正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着彭德怀的品格、胆略与才智。

    陇东战役之后,有种焦虑一直隐约跳动在彭德怀心里。中央在5月底已经有电报,正式决定让西野收复“三边”,然后向南攻取宁夏同心县的韦州、预旺及同心县城,再向“三原”(镇原、固原、海原)之线出击,以威胁平凉和兰州。与此同时,陈赓和谢富治的纵队7月1日起,由晋南曲沃和翼城出发,用半个月时间直奔绥德,7月20日开始打榆林,并攻取榆林东北方向的重要门户——神木和府谷,然后,南下关中。

    陈、谢纵队自4月4日揭开晋南战役序幕之后,不足半个月内,即连克七城,切断同蒲铁路,进占禹门口。此时,又回师夺占数城,据说军需、军械多得用不完,部队精神十足,形势一派光明。

    这和西野目前处境形成鲜明对照。彭德怀嘱咐王震,在这节骨眼上,部队一定要经得住考验,要利用这几天休整时间,下决心整出一点眉目来,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若能再打几个胜仗,形势就会有所改观!他说:“中央的想法,有中央的道理,西野部队和陈、谢纵队数月内分开作战,在一定距离上相互策应,对分散敌人注意力、改变西北战场形势,肯定会起作用……只是,这样一来,部队吃饭问题更大了,战斗会更艰苦。陕北就那么巴掌大一点地方,穷啊,这两年又老打仗,土地荒芜,老百姓哪来余粮供养部队?”

    “依我看,还是让我们西野北上比较好,”王震快人快语,“打榆林,西野部队对敌人情况也更为熟悉一些嘛。”显然,这个意思不是王震个人的一己之见,代表了部队指战员的普遍想法。

    彭德怀对此也了解,但他还没有把问题考虑成熟,对上对下都不便多说。经王震这么一提,彭德怀猛然感到自己面前实际上摆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陈、谢纵队西渡黄河,北上主打傅作义集团之邓宝珊,而西野南下主打宁、青二马,然后陈、谢南下关中对付胡宗南,西野攻占兰州以图大西北,这在目前一盘棋局上究竟有多大意义?对蒋介石重点进攻的一翼——西北局部战场,意义又在何处?长时间在军委工作,养成彭德怀事事站在全局高度权衡再三的习惯。当晚,他几乎彻夜不眠,联系全国战局的发展,针对部队北上还是南下这个看上去极为简单,而事实上在收复“三边”之后已不是问题的问题,反反复复地琢磨开了。结论是,中央5月对陕北战场的决策,的确有某些欠妥之处。然而,彭德怀还没有来得及将这种“欠妥”的感觉报告给中央,毛泽东的主意已有大的变更。

    其时,全国战场一天一个形势。5月以来,除晋南连传捷报之外,华东部队在陈毅和粟裕指挥下,一举歼灭号称蒋介石“御林军”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魂断孟良崮;以邓小平、刘伯承和李先念组成中原局,犹如异军突起。特别是刘、邓强渡黄河,胜利实施战略反攻的序幕战——鲁西南战役,更是挑起了诸般交响的最强音。

    此间,豫北部队对平汉路两侧蒋军发起进攻,连克孟县、博爱、滑县、封丘等9城,歼敌5000余人;豫皖苏军区部队攻克了淮北的亳县、太和等7城,歼敌6000余人。至此,蒋介石所谓重点进攻已焦头烂额,其总兵力由战争之初的430万人降为373万人。正规军虽然还保留了248个旅的番号,但人数已从200万人降到了150万人。这一落差给毛泽东心灵撞击是巨大的,他锐敏地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六章 避难时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