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第三击,蟠龙
即刻开拔,风雨无阻,三天内如不拿下米脂和绥德,军法从事!”

    “看来,胡宗南是铁了心要把我们赶过黄河去吧?”毛泽东专门找周恩来和彭德怀说,“我们过了黄河,他好腾出手招架晋南,换下老彭,来跟陈赓交锋,这个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啊。可惜,我们偏就不过黄河,胡宗南有什么法子?”

    毛泽东对于立足陕北挫败胡宗南,始终信心十足。早在3月底中央决定留在陕北时,他就给彭德怀、习仲勋、贺龙和李井泉发电报说:“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目前主要敌人是胡宗南,只要打破此敌,即可改变局面,而打破此敌是可能的。”

    3月29日在清涧枣林沟将中央政治局兵分两路后,毛泽东又召集留在陕北的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在靖边青阳岔专门开会,把中央机关留在陕北的806人,按照军事斗争需要组编为四个大队,代号“九支队”,让化名为“史林”的任弼时担任司令员,化名为“郑位”的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另外,自己和周恩来也开始启用一个陌生名字,一个叫李得胜,一个叫胡必成。从此,“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无线电波中消失了。

    起初,毛泽东的胃口并不大,西北野战部队在陕北战场一个月,若能吃掉胡军一个团,就算胜利。哪想到彭德怀出手这么辣,而胡宗南又如此大方,不过二十来天,就毙掉胡军两个旅(欠一个团),这让毛泽东颇感意外。他不得不重新给国共战局作个估量和预测。那篇题为《战局的转折点——评蒋军一三五旅被歼》的新华社社论,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点阅出来的。他在修改中所加的两句话很耐人寻味,第一句说:“可以预计,4月开始后的两三个月内,蒋军将由攻势转变成为守势,人民解放军将由守势转变成为攻势。”第二句说:“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胡宗南的确输得有点儿沉不住气了,参谋长盛文甚至建议放弃延安——这当然是胡乃至蒋介石绝对不会同意的,可见围歼共产党军队的急切心情真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次所取攻势,在胡宗南看来,应是万无一失的,南有董、刘两军,北有邓宝珊和整二十八旅,西面的宁、青二马已推至陇东,东面拦着一条黄河,这可是李鸿章当年剿灭捻军的招法呀!即便你共产党军队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变化,陷入如此密密匝匝的罗网,还能有多少生还的希望!

    但是,胡宗南忘记三十六计中还有一招——瞒天过海。他竭尽全力布设的所谓“罗网”,恰恰为中共留下生机。周恩来幽默地说:“这很好啊,彭德怀同志应该成全胡长官嘛。首先,他不认得路,你应该派人给他当向导。他要找我们主力,胃口很大,所以,我们人少还不行,要多搞些人,把他带到绥德、米脂那边去。我们主力当然不能跟他兜风。他走,我们留下来……”周恩来神秘地眨眨眼,指尖按住一个套红的地名——蟠龙镇。他说:“这里有一六七旅,油水足得很啊!”

    蟠龙,就是中共中央军委为西北野战部队选定的新目标。它是延安东北方向一座重镇,胡宗南在这里设立了军械、军需补给基地,枪支弹药、面粉被服堆积如山。打下了蟠龙,胡宗南在陕北的大游行就没法支撑下去。因此,胡特地委派他的心腹一六七旅驻守。该旅是嫡系第一师主力,装备精良。旅长李昆岗,曾当过胡宗南的参谋长,骄横淫侈,心狠手辣,屁股底下又垫着蟠龙这么一个宝座,就更不把寻常人物拿正眼去瞧。彭德怀偏就瞄准这个李昆岗。他看破胡宗南的心,说:“要是把一六七旅搞丢了,胡宗南恐怕就得哭鼻子啰!”

    其实,就在董钊、刘戡大部队浩浩荡荡从蟠龙、永坪出发北上的当天,彭德怀和习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一野战军简介 >第一野战军目录 > 第十四章 第三击,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