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岁寒冬青

    良久。邓小平望着刘伯承满脸的皱纹和银白的发丝,沉重地说:“司令员,你的白发又多了。”

    刘伯承也在上上下下打量着邓小平:“邓政委,你……瘦了。”

    邓小平微笑:“总而言之,我们都还活着,这就是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

    刘伯承开怀大笑:“记得进大别山的时候,我就说过,我刘伯承还不想死,我还要睁着一只眼睛,试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如今,离这一天不远了。”

    十里夹道欢迎的队伍响起一阵接一阵的掌声。

    从大别山转出的部队泪水洗面。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如果不是他们依旧雄赳赳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这已经难以称为“部队”。自制的棉衣裂开一道道口子,露出带着棉籽的棉花;草灰、树汁染成的棉布早已褪色,现出红的、绿的、花的“原形”……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乱发蓬散,须如荒草,形若一队浩浩荡荡的“叫花子”。

    笔者翻阅了有关资料,上面记载着这样的数字——

    进大别山前,即一九四七年七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时的实力统计:第一纵队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七人;第二纵队三万一千人;第三纵队二万六千四百六十八人;第六纵队二万六千三百二十二人;野战军直属队六千三百七十人。总计南下一十二万四千一百四十七人。

    坚持大别山斗争时的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野战军司令部向军委汇报实力统计:第一纵队二万三千人;第二纵队一万九千人;第三纵队二万四千人;第六纵队二万二千人;野战军直属队三千人。共计九万一千人。

    此时比南下前减员三万人,其中被俘八千名。

    主力转出大别山后,未经补充时的实力:第一纵队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人;第二纵队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七人;第三纵队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四人;第六纵队一万四千二百八十人。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四人。

    主力转出大别山时,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万余——即使加上此数,亦不足七万人。

    由浩浩十二万大军变为不足七万人马,笔者已经感到不需再举更多的例子,发更多的感慨了。仅此冷冰冰的数字,足以使人们体味到,为了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刘邓大军所经受的艰难困苦和英勇的牺牲。

    当代著名作家徐怀中当年也是刘邓的战士,他和其他一些人是最后一批转出大别山的。他们分遣在新县地区开展工作,离开主力部队的时间更长一些,就像孩子离开母亲的时间更长些一样,吃苦自然更多些。他对笔者说:“那天清晨,当我们渡过淮河,听到主力部队的司号员在山上吹号的声音时,我们都止不住哭了。”

    一位参加过大别山进军的老同志回忆当年,曾饱蘸激情地写过一首诗词,为后世记录下如此的壮怀: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大河飞渡,平原长驱,鲁西鏖兵。初试锋,横扫十万蒋军。

    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渡汝淮,入大别。铁骑饮马长江滨,任敌机横空,蒋军追阻,视若无人。

    合二陈,扭战局,转攻守,协全军。反攻急先锋,千里大跃进。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十七章 岁寒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