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岁寒冬青
的同时,分驻皖西太湖、霍山等地的第三纵队也在陈锡联的率领下,大踏步向鄂东方向转移,拖住敌数个主力师在麻城、新县、黄安、商城、潢川、固始地区,先后三次摆脱敌第七、二十八、四十八、五十八、四十六师等部的大合击,连续战斗行军十八天,行程千余里,完成了吸引多路强敌并将其拖疲拖散的艰巨任务。
第六纵队在敌“清剿”开始后,部队分散以旅、团为单位活动。纵队副政委鲍志先带领第十六旅活动于罗田、英山、麻城等中心地区,清除土顽,掩护根据地工作;纵队政委杜义德和副司令员韦杰则率主力辗转于鄂东,调动和分散敌人,并在运动中战宋埠,袭广济,打黄陂,直逼拱卫武汉大本营的黄(陂)、麻(城)防线,迫敌疲于奔命。
杨勇率领的第一纵队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过淮河、汝河,攻下汝南;又配合陈粟、陈谢集团完成了平汉战役,迅速协同豫皖苏区开辟了息县、临泉、项城、上蔡、正阳等十余个县的地方工作,建立了豫皖苏军区第四分区,填补了淮西地区空白,使豫皖苏和大别山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第十、十二纵队开辟的江汉、桐柏根据地也已巩固,使汉水和淮河继黄河之后逐步变为解放区的内河,为日后大规模展开中原作战创造了自然地理和人力物力的条件。
假若把所有这些战事都清晰地标在地图上,将会惊异地发现:刘伯承和邓小平,一个“前指”,一个“后指”,似有一根无形的魂线紧系着他们,方圆数百里遍地开花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形”分“神”不分的实证。
刘伯承昨晚离开临泉县张庄,行程六十里到达韦楼。此时,敌人主力已北渡淮河,企图再次“围剿”,其便衣特务已接近野战军司令部的后卫部队。
刘伯承本来有一匹马,但天色漆黑,崎岖不平的小路又覆着积雪,那马一步一个趔趄,刘伯承只好下马与战士们一起在雪地里跋涉。警卫员几次抬来担架,都被他拒绝了。
天色微明,刘伯承立即指示架电台。自从和邓小平分手后,刘伯承竟把他多年的习惯改了,每日的第一件事不再是问天气、问敌情、看地图,无论行军新到一地,还是清晨起来,头一句话便问:“邓政委在哪里?”“他的周围有多少敌人?”“我们部队离他多远?”有时电台难以接通,他就亲自守在电报机旁。一旦收报机传出大别山的信号,他便俯身凝神细听。
在韦楼的“后指”和在新县的“前指”电台接通了,参谋向刘伯承报告:“邓政委现正在电报机旁。”
“好。赶快告诉邓政委‘后指’所在位置,然后报告我们掌握的敌情。”
经过整夜的行军,刘伯承还没有倦意。他在屋外站了几分钟,一任寒风拂面,又转回来,说:“最后,问邓政委好。”
同一时刻,新县境内,“前指”。
邓小平守在电报机前。发报员敲发出了最后一组密码,邓小平说:“告诉司令员,我好。问候司令员。”
窗外已是霞光满天。
邓小平是前天进入新县县境的,他要在这里为鄂豫二地委作个形势报告。
快到春节了,村子里已经有了过年味儿,不少人家在杀猪宰羊蒸年糕,贴上红红的对联和门神。一户人家的对联引起了邓小平的兴趣,他驻足看了几遍,忍不住笑了。对联左右对仗:大别山纵横南北,蒋介石不识东西。横批:红军必胜。
邓小平自语道:“‘识’与‘是’,这个谐音很有意思。”
在临时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已经到齐。
邓小平笑道:“同志们都很辛苦。春节快到了,我先给大家拜个早年!”
会场响起掌声。邓小平接道:“咱们中国老百姓过节都讲个吉利,我今天就是来讲‘吉利话’的。有同志问,我们反攻究竟取得了多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