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向死而生
。”
刘伯承翻身上马,面对“后指”全体指战员:“形势严峻。万一被敌人冲散,各自去找邓政委集合。接头暗号——文殊寺!”
连续一个昼夜的风雪行军,“后指”抵达距光山县苏家河十五里的殷家棚。负责护卫工作的第二十旅副旅长吴忠送来一张前方宿营图,杨国宇先把指挥部住的位置标出来,然后记下直属队住的位置。图上所示,吴忠属下的团部、营部的宿营地将“后指”护卫得紧紧的。他把宿营图交给刘伯承审阅。
刘伯承看过说:“照图行事。”
有了宿营图,又有队伍护卫,杨国宇放心了。夜幕中,有几个背卡宾枪的人插入队伍,杨国宇问:“哪部队的?”
“十八旅。”
刘伯承怀疑地问:“六纵队怎么到这里来了?”
“掉队了。”
天亮,大雾弥漫,直属队分头进入宿营地。
指挥部安在指定的何小砦村,杨国宇巡视一番,暗叹这地方选得太好了——村小人少树木多,四面环水,只有西边有座木桥。
杨国宇转回时,卫士长康理还没有选好房间,困顿不堪的刘伯承已经躺在稻草堆上睡着了。杨国宇不忍心叫醒他,只是为他掖了掖搭在身上的薄被。
指挥室刚接通的电话铃响了,杨国宇拿起话筒,脸色大变。电话是二局政委杨志宏打来的:“杨处长,情况不好,这一带有敌人!我们已抓到好几个背卡宾枪的了。”
接着,“后指”政治部也来电话,报告发现敌人,已有零星枪声。
队列科科长张涛带着一个当地的老大爷闯进指挥室,老人搓着双手:“你们怎么住这里?!这周围都是中央军!怎么住这里!?”
杨国宇也慌了,立即跑出去推醒睡在草堆上的刘伯承。
刘伯承翻身坐起:“带我找那个老乡问问。”
杨国宇急语:“我已经问过了。”
“你问过是你的事,我问是我的责任!”
找到老人,刘伯承说:“您怎么知道这一带住的是中央军?”
老人说:“你们的部队不带锯子、斧头,驻在哪儿都不锯树。先前,李先念的部队在这一带活动,我从来没见过他们锯老百姓的树,用树枝把村子围起来。”
刘伯承又问:“他们穿的什么衣服?”
“同你们差不多,可比你们整齐些。”
杨国宇火烧眉毛,顾不得刘伯承会批评他,插嘴道:“莫问了嘛,我们部队从不锯树围鹿砦。”
刘伯承瞪了他一眼:“哪个讲的?杨勇的工兵部队就带有锯子、斧头。他们在平原作战,有时候也锯树围城。”
杨国宇知道辩也无用,赶紧催刘伯承上马,赶快脱离险境。
刘伯承反倒坐下了:“不要惊慌,赶快派人去找吴忠,先把敌人情况弄清。命令直属队,人不脱衣,马不卸鞍,原地待命!”
派出去找吴忠的参谋王文桢带着负伤的通信员回来了。他们按照宿营图直奔吴忠团部,不料那里已经驻了敌人,通信员被子弹打伤了。王文桢还在述说详情,四周突然枪声大作。康理眼疾手快,牵过坐骑扶刘伯承上马。
刘伯承在马上递给杨国宇一个老旧的指南针,命令:“走一百八十度方位,那边有桥。”
按照指南针指示的方位,部队向西,果然找到了这一带唯一的木桥。过了桥险情略缓,杨国宇悬着的心才放下一些,不由得赞叹刘伯承的临危不乱和对驻地的了如指掌。
刘伯承跳下马:“张际春在哪儿?李雪峰在哪儿?二局现在什么地方?等不到他们,我是不会走的。”
杨国宇又急了,但有前面的“教训”,脸上不敢上颜色,耐着性子一一回答。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