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向死而生
组织等狡诈手段,淆乱视听,煽惑人心,常能达到军事上所达不到的目的。据此,拟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清剿大别山的同时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以铁幕对铁幕,严密封锁一切消息;第二,以整风对整风,彻底肃清潜伏分子;第三,以恐怖对恐怖,恫吓其神经薄弱者;第四,以仇恨对仇恨,制造民众对匪之不满;第五,以离间对离间,实施对匪分化;第六,以谣言对谣言,展开政治攻势,第七……”
白崇禧听着听着,打断:“啰啰唆唆,再加一百条也讲不到点子上。但你们的想法还是好的,对付共产党绝不能单纯使用武力,要政治、军事、经济、组织一起上,才能彻底肃清匪患。说得简单点,此次大别山清剿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可以概括为三个字——”
白崇禧止住话头。指挥所角落坐地大钟的钟摆缓缓摆动。他的嘴角似乎露出一丝笑,淡淡地说:“这三个字就是——总体战。”
<er h3">4
细雨夹着雪花霏霏飘落,刘伯承和邓小平顶着雨雪,并肩走在礼山县黄陂站的泥泞的山道上。
要分手了。
面对敌人三十三个旅的重兵“清剿”,按照一般兵法,似乎应该集中兵力歼敌一部,而后各个歼灭;或以主力跳到外线,避其锋芒,进而由侧背打击敌人。但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又一次不同凡响。他们根据大别山区地域广阔,白崇禧调集大批部队实施向心“围剿”诸特点,提出不法先人之法的战法,即采用“敌向内,我向外;敌向我,我亦向外”的部署,将部队适时进行再分遣。于月初派刚刚抵达大别山的第十、十二纵队分别西越平汉路,开辟江汉、桐柏根据地,连同已经建立的皖西、鄂豫军区,扩大我军势力范围。尔后,又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后指”率第一纵队北渡淮河,合同陈粟、陈谢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前指”则率第二、三、六纵队留在大别山区,寻机歼敌,巩固根据地。
刘伯承要留下来,邓小平说:“‘后指’移向淮西,有利于指挥全局作战;‘前指’留在大别山与敌周旋,能多拖住一些敌人,拖得时间长一些,包袱背得重一些,也有利于全局的展开。就两副担子来讲,哪个也不轻。更何况,我的年纪到底比你轻,身体也好,适合留在大别山。你到淮西指挥全局,这也是从实际出发嘛。”
刘伯承不再坚持,说:“警卫团都给你留下,我带一个排就行了。你在大别山行动频繁,我带电台在淮西给你提供敌情。”
行至岔路口,刘邓依依惜别。在携手共伴的征途中,他们从没有这样即将长时间分别。刘伯承站下:“邓政委,千里送行,终有一别。再送,就要送过淮河了。”
邓小平点点头,转过身去对张际春说:“照顾好司令员,你要多操劳。”
张际春:“放心。”
邓小平:“警卫部队差不多都留下了,让一纵派部队确保刘司令员的安全。”
张际春:“好!”
邓小平前走几步,向警卫分队嘱咐。
刘伯承转向李先念:“请协助好邓政委指挥部队。”
李先念:“一定!”
刘伯承又对李达:“还有,政委的安全,你要负全责;保卫警卫,你要过问。”
李达:“照办!”
刘伯承又叮嘱:“政委有点什么,我拿你是问!”
李达点点头。
邓小平转回来,与刘伯承握手:“就这样了。再见!”
“再见!”
邓小平与李先念、李达随部队离去了。
刘伯承、张际春久久伫立着。
邓小平已经走上山岭,刘伯承依旧望着。
卫士长提醒刘伯承:“一号,二号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