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伟大转折
丝。重新踏上故乡土地,他们徘徊在残墙断壁、峭石悬崖旁,寻觅着“闹红”时留下的遗迹。掬一捧故乡红色的泥土,望一眼昔日亲手写下、虽几经风雨仍依稀可辨的大字标语——“打土豪,分田地”“粉碎白匪围剿”“红军必胜”……这些九死一生的汉子们头一次品尝到返乡泪水的苦涩与甘甜。
任弼时正朝窑洞走来,闻疾急步进屋。
几天来,物资统筹、伤员安置、车辆骡马调用、南下干部分遣、要枪支、要子弹……都把手伸向军政处,杨国宇真是太忙了。
“唔,我不该对医生发脾气,他也是好心。”毛泽东接过铅笔,摇摇头,“可他不该打扰我,他不知道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就是陈赓的用人之道。正因为如此,陈赓手下的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绝妙的传奇故事。
“其三,这个地区有我们长期革命的影响,人民受过革命的洗礼,内心拥护我们。但由于革命的四次转移,人民目前还对我们取观望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咱们的毛主席也有担心,他说,挺进大别山有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周围兜圈子;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开辟出稳固的中原根据地。同志们,我们应该争取第三种前途!”
<er h3">2
刘伯承:“对头。这是我们进大别山的第一仗,初战的成败将影响全局的发展。因此,关键问题是要选好打击对象。杨国宇,你刚才不是在看地图吗?借来用用。”
说起刘邓大军连闯几条大河,有一段完整的传说:过黄河,正逢烈日当空,波浪滔滔。水深足有千丈,河宽二三百里,眼瞅着没法子。只见刘邓吹了一口气,黄河上霎时彤云密布,转眼下起炕席大的雪片,把河面封得结结实实,平平坦坦,大队人马就从河冰上走过来了。到了汝河,前有白匪,后有追兵;河面上既无桥,也无船。那才叫千钧一发,难坏三军。刘邓沉得住气,不慌不忙从腰里掏出一个红绸包,取了一粒分水珠,往河里一丢,河水自然分成两堵墙。千军万马硬是人脚不沾泥,马蹄不带水,平平安安就过了汝河,连中央军的枪炮子弹都穿不透那两道水墙。队伍开到淮河时更神。刘邓是个戴眼镜的人,他把眼镜摘下,往河上一架,就成了座七彩桥。大军刚从桥上过完,中央军就追到了河边。只见刘邓笑了一下,抽回眼镜架到鼻梁上,桥就不见了,把中央军气得干跺脚没办法……
大别山的八月,虽说不上是最美的季节,然而对于来自冀鲁豫大平原的战士们,这里秀丽明媚的山光水色却令他们陶醉了。路边的池塘碧澄清澈,映着蓝的天、白的云。一群群鹅儿在水中嬉戏,拨开一池云。池塘边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蓝的。远处,黛色的山峦依次铺开墨绿、翠绿、青黄。山的背阴处是茂密的松竹;山的阳面则是望不尽的梯田;就连山顶也是水田成片,泛着绿的涟漪。见惯黄沙土丘的北方籍战士连发感慨。
“旅长,我认为从开阔地迎着敌人的火力硬上,伤亡太大。”
占领了函谷关,灵宝城便暴露在炮火控制之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趁势发起总攻,不到四个小时,全歼守敌,生俘敌新编第一旅旅长黄永赞、副旅长胡秉锐以下五千六百余人。
李成芳丢了一地“炮弹”头,决定去函谷关西面看看地形。
说话间,李达进来报告:“司令员,政委,部队已经集合完毕。”
陈晓静说:“陈部长,你看大别山的花多漂亮!”
陈鹤桥抽出一枝:“大别山到处是宝,好东西多得很。你们采这么多花干什么?”
“吃大米的人不知道大米怎样脱壳,这也太不成话了。是不是呀?”张际春批评人总是这么柔声细语,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