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抉择关头
天气闷热,陈再道解开衣扣,撩起衣襟扇风:“我的意见是再打它一两仗再走。虽然连续作战,部队疲劳,但我们是胜利之师,士气旺盛;而且现在华东野战军的五个纵队已经到达郓城、巨野地区,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完全有能力有把握歼敌一路或两路!”
杨勇上来烟瘾,烟头对烟屁股,一根接一根:“敌人数量虽多,但一部分是败军,一部分是长途奔袭。他们到了鲁西南,地形不熟,又没有群众支持,成了聋子、瞎子;我们在内线作战则如鱼得水。抓住时机再干它几个师,既甩了包袱,又吃了肉,何乐而不为!”
杜义德说:“到嘴的肉,不吃是可惜。如果顾及黄河决堤,或蒋介石炸坝,也可到豫皖苏地区寻机再打几仗,那样对于打开豫皖苏的局面、扩大战果都非常有利。”
陈锡联向来决策果断,思维敏捷,心直口快,素有“陈大炮”之称。此时,“大炮”却引而不发。都讲了,他才开口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来放一炮。蒋介石一桌一桌给我们送酒席,我比你们还想吃。我块头大,容量也大嘛!”陈锡联夸张地拍拍肚子,大家笑起来,“可是还要考虑到,我们毕竟是连续打了一个月的仗,部队的休整、干部的调整、俘虏的补充和训练等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不可忽视!我认为,不管内线作战或立即南下,都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建议,还是按原计划休整到八月十五日左右,尔后视情况再定。”
刘伯承、邓小平讲话不多,全神贯注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提出些问题,把大家的思想引向深处。
时间很快过去了,李达宣布休会,吃午饭。
作战科同志匆匆吃过午饭,齐集作战室,议论着上午的会议。
作战参谋王文桢说:“整个上午,我的精神都紧张到神经末梢了,从首长的讨论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以前只是背地图、熟悉地图,可是地图在今天不再是一张纸——活了!”
张生华说:“没有全局在胸,没有深思远虑、切磋琢磨和丝丝入扣的思维,想使地图复活是很难的。”
章安翔轻轻拍着桌子说:“可惜呀!诸位当中如果有一位是文学家,上午的事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特写或小说。”
作战科科长笑了:“参谋官们,抓紧时间干咱的活儿,文学家会有的!”大家遂停止闲谈,开始工作。
邓小平走进作战室:“已经开始工作了?好嘛,参谋人员应该这样!你们注意,要立足一个‘早’字,要做好随时南下的一切准备。小张,你告诉一号(刘伯承),请他休息一下。我到三、六纵队看看,顺便再到河堤走一走。”
邓小平离去不久,刘伯承就来到作战室。他驻足在地图前,先是用放大镜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移动,不时用拇指和中指比量陇海线至长江边、津浦路到平汉线的距离,最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陇海路、黄泛区、涡河、洪河、汝河、淮河……
刘伯承自言自语:“机之未至,不可以先;机之已至,不可以后。全局得势,譬之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
忽然,刘伯承转过身,问参谋们:“你们是啥子意见哟?”
没有人敢回答,都知道这个问题太重大了。
“怎么?问题大,把你们都吓住了?参谋么,就是要敢参与、善谋划!多谋善断嘛!”刘伯承轻松而爽朗地畅笑。
参谋们知道,这一笑,司令员便成竹在胸了。
果然,刘伯承把放大镜往桌子上一扔,再不看那地图一眼,笑也从脸上消逝了:“快!把邓政委请回来。”
张生华还没走出作战室,邓小平已经走进来,后面跟着李达、张际春。刘伯承说:“我考虑停止休整,马上行动!”
邓小平:“我也在这么想,走在半路上又转回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