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述而第七
揖孔子弟子巫马期,而使进之,曰,吾闻君子不私相阿党,然而君子亦党乎,鲁昭公娶于吴,为讳娶同姓女,不称吴姬,只称谓吴孟子,如曰鲁君知礼,则谁不知礼耶。巫马期以此语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昭公娶同姓女,显然背礼,孔子言其知礼者,集解孔安国引僖元年左传曰:“讳国恶,礼也。”邢疏,礼记坊记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孔子为昭公受过,此为守礼也。幸者,皇疏,若使司败无讥,则千载之后,遂承信我言,用昭公所行为知礼,则礼乱之事从我而始。今得司败见非,而我受以为过,则后人不谬,故我所以为幸也。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古时宴客,有歌有和,礼也。孔子与客人歌,若见歌之善者,必请客人再歌一次,然后自己和之。圣人虚心学习,于此可见一斑。古人和诗,亦是礼,今人不会诗,令人和之,则失礼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是文章典故,莫是勉强之义。孔子谦曰,论及文章典故,吾勉强犹如他人,若言所为之事皆合君子之道,则吾未能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程树德集释引湛渊静语:“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夫子谦辞。至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亦夫子谦辞。上有若字,下有两则吾,似是一章,盖多一子曰尔。”

    孔子又谦曰:至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承当,然而,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如是而已。公西华曰:不厌不倦,正唯我等弟子学之不能得也。

    程氏集释引胡绍勋四书拾义:“尔当作尔。说文云,尔,词之必然也。经传尔字,后人皆改作尔。广雅释诂,训云为有。正此经确诂。云尔,即有此之词。”说文段注:“尔之言如此也。后世多以尔字为之。亦有单训此者。”

    孔子是至圣,然不但不敢自名圣人仁者,甚至君子之名亦不自许,谦德如此,所以能为至圣。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疾病,是重病。请祷,集解包咸注:“祷请于鬼神。”意思是向鬼神祷告请求。有诸,集解周生烈曰:“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乎。”诸字是“之乎”的合音字。诔,说文引论语此句是“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可知许氏所见的论语版本,是讄字。诔讄二字音同而义不同。诔是累举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谥号。讄者是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此处诔字应当作讄字,今本作诔,刘宝楠以为这两个字可以通用。竹添光鸿以为,因读音相同而误。现在不妨把诔当作讄的同音假借字。祷尔于上下神祇,是子路所举的成语。

    尔字一作代名词,当你字讲。一作语助词。弟子对师不应称呼你我,应作语助词。上下神祇,就是天神地祇。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祷告鬼神,请求保佑孔子病愈。后来孔子病好转了,听说病中子路为他祈祷,就问:“有祷请于鬼神这回事吗?”子路对答:“有这回事”,随又补充说:讄辞说,“向天地神祇祈祷”。孔子便说:“何能等到病时,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祷了”。]

    孔子平时言行纯善,决不违背天地神明,事事如祷,所以说:“丘之祷久矣”。此是无日而不祷之意。既然平素就事事如祷,为甚么还罹患重病呢?那就要归于天命了。例如孔子问伯牛疾病时,叹说“命矣夫”。这章书无异是圣人提示祈祷的要义。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集解:“孔安国曰,俱失之也。奢不如俭。奢则僭上,俭则不及礼耳。固,陋也。”奢是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语讲义简介 >论语讲义目录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