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之。子贡见之,以为颜子窃食。如非孔子辨得其情,几使大贤蒙冤不白。见闻之不足信者,因受耳目感官之限制,与夫好恶成见之影响,使不得其实。是以必须多闻多见,求其近似。多见得其近似之实,乃可识之。多闻则似实犹恐不得,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隐恶扬善也。多闻多见之似知,次乎尽得其实之真知,故曰知之次也。知之次者,若为淑世牖民,述之可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集解:“郑玄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也。”
“子曰:与其近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集解:“孔安国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一何甚也。”
刘氏正义:“刘氏逢禄述何云,春秋,列国进乎礼义者与之,退则因而贬之,亦此义也。唯何甚者,唯、语辞。夫子不为已甚,故云唯何甚也。”已甚,是过当,或过分之义。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集解:“郑玄曰。往,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其进之。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邢二疏皆引顾欢云:“往谓前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未必可一。或有始无终,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此与郑异。当以郑注为优。
孔子有教无类,门人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劳,甚或济其为恶,故惑之。孔子则只注重其人当前求进之诚心,故许其洁己以进。至其受教以后,是否故态复萌,则不能保证。否则世间可教之人无乃太少乎。子曰下两段文:“唯何甚。”是不论过去。“不保其往。”是不论将来。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不在远,欲仁,此仁即至。中庸引诗豳风伐柯篇:“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可喻此义。
焦氏竑笔乘云:“此孔氏顿门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顿乃对渐而言,儒学亦有顿渐之说。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一能之者顿也,己百之者渐也。颜渊闻夫子之言,不违如愚,即是顿。顿指悟道而言,渐指修道而言。顿悟之后,必须渐修。顿悟如眼,张眼即见远处。渐修如足,须一步一步而行。欲,说文:“贪也,从欠,谷声。”欲欲通用。欲,集韵:“情所好也。”欲学圣人,必须去尽贪欲情欲。然而,欲如利器,用在乎人。欲仁仁至,欲色色至。色至则无道,仁至则有道。
【雪公讲义】
笔乘:“欲,即仁、即至”解
欲(古)
说文(贪欲)解、贪取之源。
欲(今)
【唯识论】(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欲染】五欲污染真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欲即)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礼记大传:“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礼记坊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与吴俱为同姓,依周礼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吴女为夫人。
孔子至陈国,陈国之司败,位如司寇之官,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乎。孔子答曰知礼。司败不敢再问,俟孔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