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9《一个和八个》
有一只神秘的温柔的手,抚慰着他们那残破的心胸”,王金以自己圣徒般的言行感动了匪兵,唤醒了沉潜在他们心中的人性,启发了他们的民族觉悟。最后,在寡不敌众、我军伤亡惨重的危急关头,王金带领匪兵奋勇杀敌,终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无辜,大部分匪兵也用行动甚至生命赎回了自己的罪过。

    1、生平与创作

    所以说,郭小川对革命者受冤屈的故事不仅是“屡有所闻”,而且是屡有亲历,这种隐痛又被历次政治运动反复触及,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成为一股潜在的创作冲动。

    为了使王金受屈显得理由充分,作者在诗中是这样写的,一开始,王金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虽受严刑拷打而宁死不当奸细,在敌人要把他们扔进海里淹死之前,一个难友咬断他身上的绳索,使他得以逃生,回到根据地。党组织虽然对他有怀疑,但是“没有轻下结论”,还委托他以“重要的责任”。这时,敌人玩弄阴谋,一个叛徒指控他在狱中也有叛变行为,而他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又找不到证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才把他关押起来进行审查。作者在诗里反复描写战事的紧迫环境,即使是在敌人扫荡的情况下,组织上也在尽量地“进行周密的调查”,同时让锄奸科长与王金谈话,告知情况、讲解政策。这说明:第一,组织上怀疑他是有根有据的;第二,组织上丝毫没有把党员干部的生命视为儿戏。

    这个题材是如此大胆,如此犯忌,写作这样的题材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郭小川落笔之时却毫无预见,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要感谢当时出现了较为松动的一段时间。从1956年初到1957年上半年,周恩来总理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毛泽东主席“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的提出,文学界就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对“教条主义”的抨击,以及苏联“解冻”文学潮流传来的信息,构成一股“开放性”的思维和环境潜流,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尽管许多知识分子表现出顾虑与谨慎,但郭小川的反应是兴奋而热烈的。他是根正苗红的革命作家,他要表现的是真正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这与“资产阶级作家”“反动作家”毫无共通之处,他有什么可顾忌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想表现的,第一,人不是生来就恶的,他们的恶有外在的原因,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的恶可以转变为善;第二,民众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毛病和缺点,也就是说,人不是单一性而是多面性的,人性中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当罪恶的念头隐伏起来,他们的心就忽然变得平静和清洁”,尤其是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枯死的心灵”有可能被唤醒,焕发出人性的光芒;第三,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王金的“温暖”可以把“罪犯的心”“烘热”,“生活的潮流”“激荡”着他们“沉重的枯萎的心”,作者“总相信真理的巨大力量,它能给一切黑暗的角落以亮光”,在王金的感召下,一切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了,也就是说,在革命者的精神引导下,所有的人民都可以拧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2、作品分析

    秦晖认为,长诗中的土匪“大胡子”是“八个”人中仅次于王金的另一个最丰满的形象。他从反抗本村地主起家走向反抗道路,作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人性中闪光的一面,基本上是把他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来塑造的,但是他却在就要参加革命队伍的关头跑掉了,说自己“不能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最质朴的正义等等价值理念在一个成形了的组织体系之下,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本身的面貌保存下来?

    在狱中和一同在押的罪犯们谈到可能来临的死刑时,王金用“柔婉的悄声”“谦和”地“微笑着”说:“我是有些冤屈/……我是多么应当活,/好在,就在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9《一个和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