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9《一个和八个》
死的前一秒钟,/我也相信我以后还会活着。//而我的心灵永远也不会死,/我的眼睛永远注视着这活跃的大地,/虽然,这以后的斗争的欢笑、/同志之间的爱、理解和友谊,/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亲眼看见,/但这一切还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活着的一生值得我死后欢愉,/因为我没有辜负作为战士的声誉……”

    他曾多次要求离开机关到下面去了解情况、深入生活,但一直未获批准。有人说,如果郭小川看到了底下的情况,很可能会上书,会划为右派,就不仅仅是一个“右倾”问题了。对于基层的情况,他只能通过间接的渠道得知,“海默对农村充满忧虑,主观主义作风似乎在农村十分风行,而农民生活又极其艰苦”,他们“看到的黑暗面如此之多”,使郭小川觉得“在前进的主流中,阴暗的东西很多”。而周围,有些人“很讨厌”,“这批人勾心斗角,追名逐利,有时又凶恶得很,残酷得很,简直没有什么好人……甚至像生活在土匪窝里一般。我想,在这样一种环境里生活,一定得有一种坚贞的出于污泥而不染的性格,一定要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从自己做起”——这段话写于“文革”检讨之中,对“十七年”的“旧作协”用词夸张,不过这种心理郭小川多次提到,而且是他后来离开作协的主要原因,所以基本可信。

    作者在此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共产主义信徒,一个怀着宗教式迷信的视死如归者。当个人的生命面临危机的时刻,他想到的是党的事业、集体的荣誉,不但在理智上接受自己被冤屈的合理性,甘愿自己的生命被无价值地牺牲掉,而且在感情上也没有表现出痛苦、眼泪、甚至足够的遗憾。他那“柔婉”“谦和”“微笑”的神态,刻画出一个毫无一己之念的圣徒形象。由此,矛盾和痛苦都被悄然抹杀了,个人与事业完成了绝妙的融合。

    毒的,动物中最污浊的——假如,你真是,那对于我,就犹如丢掉一个黑色茧子一样丢掉你。可是,你不会是的,你受了别人的牵连的可能居多,正确些,你可能是受了冤枉,然而,不能把这看作是冤枉,那是不对的,因为确有无数的敌人……”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革命和爱情的夹缝之间苦苦挣扎的年轻人,一方面他信任革命的一切理念,也自愿做革命伦理道德的实践者,同时,他又有着一般年轻人具有的天真和激情。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更可怕的是,一旦出现这种怀疑,就意味着一种“失贞”,所以他又连忙纠正自己说“那是不对的,因为确有无数的敌人”,革命伦理与人陆的冲突本身又给他增添了巨大的痛苦,或许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痛苦比失去爱人的痛苦更加深刻,而且难以找到出路。

    另一个原因,这时的郭小川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成为一个“大作家”。他说自己前期的作品包括《致青年公民》等成名作“都是‘急就章’,说不上有什么可取之处”,是“浮光掠影”“淡而无味”的“粗制滥造”;他说“我越来越有一个顽固的观念:一个诗作者,一定要有独特的风格”,“在形式上,甚至在体裁上都可以有和应该有独创性”,要“发掘我们的伟大的人民的心灵之美”,尤其要有“新颖而独特的”“作者的创见”;他说,在“发表了《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以后,我在创作上的信心大为增长,我觉得我找到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只要按照这条道路再探索下去,我可能有很大的成就……有成为大作家的希望了”;他还说:“作家要想奔向峰顶,就得敢于冒险,独创风格,突破常规,写人家不敢写的主题和题材,说人家不敢说的话。”那么,革命者受冤屈“这个题材新鲜、强烈”,可以“言人之所不敢言,写入之所不敢写”,一下子就激发起作者“诗的冲动”。

    长诗中的“八个”,是关在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9《一个和八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