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78《回答》
况下,总有一个诗人,点燃这个能量,成为这个爆破点。应该说北岛的诗扮演了这个角色。当时如果说到影响大,还是舒婷影响大,《致橡树》《祖国和祖国》,但是她和北岛的诗完全不一样,她更多的是一种比较浪漫、感伤、温柔的,对灵魂感情伤痛进行抚慰的。北岛就是冷峻、反思和强硬的,而且在诗歌理念上北岛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

    主持人: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带给读者的也是一种冷峻、历练和勇敢?

    唐晓渡:而且他更符合当时整个社会反思的需要,当然这是通过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实现的,诗人在里面扮演了先锋队的作用,引导的作用。所以当时朦胧诗的影响不仅仅是诗歌界,包括小说界,美术界、音乐,哲学界,很多朋友都是被这首诗震撼过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创作的背景和情绪,我们还想问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哪里,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唐晓渡:刚才我们谈到了它是作为一个表征,诗歌回到个人表达这么一个表征,另外从艺术来谈它也是非常充分的。他的感情非常饱满,我们也可以说它的强度非常够劲。其实过程我们也谈到了他的四个“我不相信”,这是用排比下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且他的整个的转折,从最早整体意向到后面转过来“告诉你吧,世界,我来了,只带了纸、绳索……”这首诗最主要是在后来一方面是作为反思的表征,一方面是作为人格的表征,是一个反思的人的表征。有很多人后来说“反英雄”,认为北岛树立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但是我觉得这个形象需要另外一个形象来补充的,《宣告》里面说的,“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当然最后他说了“如果海水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泪水流入我的内心”,这点好像有点英雄主义,也和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到个人英雄主义教育的那种观念,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最后这个意向,前面《天空》的意向这里转换了一下,前面讲的是“镀金的天空”,这时候似乎把天空穿透了,“新的转机……那是5000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这个是从全景开始的,从一个声音引出了一个意向,最后又回到了一个前景。

    北岛曾经在百家诗会提出了诗歌形式的问题,说诗歌只会直承,当然不是说说假话了,表现手段也非常弱,比如像跳跃、通感、蒙太奇都没有了。但是这首诗形式上也是比较符合诗的,哪怕你是正确的感情,正确的观点都不一定是诗,必须要以符合诗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它的整个意向的转换,包括它的直抒胸臆,都结合得非常好。再像他的《太阳城札记》都是意向,还有刚才我谈到的《祖国》这个意向,“姑娘是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灵,青春是红波浪”,他只给意向,并不说明。所以诗的原则完全从那种宣示,从这种布道式变成了表现。这个也不是说什么客观不客观,因为当然涉及到诗意更深的一些理论问题,但是表现对当时来说是一个起码的东西。我不是在直陈一个东西,叙述一个东西,哪怕我在揭示它,我是从我主观角度来表现,这个表现既表达了我的内心,也表现了那个对象不被人知的那一面,被人忽略掉的那一面,或者是被人想象的那一面。像“红波浪浸透孤独的讲”,作为青春的意向,可以使你有非常丰富的联想。这种手段在朦胧诗之前都已经被普遍扼杀掉了,朦胧诗应该说是恢复了这一方面的可能性。

    主持人:非常感谢唐老师为我们解读了那么多的细节,希望各位网友能够喜欢这首诗,能够通过今天的节目更为深入了解这首诗,再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8《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