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8《回答》
和现实是一样的。像镀金的天空,弯曲的倒影这样的修辞在当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祖国、天空、太阳都有非常明确的所指,只能被用来做固定的词组搭配。当时说天最好说是蓝的,像《理想之歌》就是“白云、蓝天”搭配的,但是你说镀金的天空是什么意思?金色的天空本身就是反程式的,镀金当然就和虚伪、谎言、掩饰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天是笼罩性的在我们头上的,所以他这个传达出来的意向特别大。

    芒克的《天空》开局就是“太阳升起来的,天空血淋淋的像个盾牌,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他给出的这种意向,和当时习惯了天空和太阳的,太阳是谁,当时只能和领袖、和党发生关系,怎么能够和血淋淋的盾牌挂钩呢?

    多多的诗里写的是“冷漠的,没有灵感的天空”,写的都是一种整体的感受,当然是和他内心的那种绝望、愤怒、无助有关联。所以这些意向都是很准确的表现了当时的状态。如果说诗人确实作为一种发声器官,确实是表达了当时一大批人的心声。

    主持人:您说到这里,当时这首诗歌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和反响,也是他们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

    唐晓渡:准确的说,还不能够说这首诗当时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反响。它所影响的实际上还是少数。因为它是长期不被主流诗歌接受的,虽然最早是在1979年《诗刊》上发表的,但是80年就受到了没有点名的批判。它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批判中被传播的。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是在1980年底开始的,极大的扩展了朦胧诗的影响,但是这首诗当时并没有被提出来争论。一开始是在很小的圈子里看到这样的诗,大家都非常兴奋。更多其他的方式,像先锋美术、先锋音乐和小说,现在我们可以说它是非主流诗歌,但是当时是地下诗歌,不能被公开发表,实际上这首诗是被公开发表的,是因为当时气氛特别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很宽松,也和当时主办《诗刊》的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发出来了。当时在《诗刊》的读者中可能有很多人很感动,但是他们从来不表达。

    主持人:终于有一个声音替他们表达了。

    唐晓渡:不,他们也不能用一种公开赞美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动。更多的产生影响是在后面的批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诗歌界的人,另外还有朦胧诗运动,有了很多的仿写者,当时都是20多岁的,都是热爱诗歌,在那个时候要找蓝本,要仿写。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诗歌,北岛的和芒克的《天空》当时极大的改变了我对诗歌的理念和写作方式。读到这两首诗以后,我写了一首比较长的诗《关于我们自己》其实还是思辨的,但是语言风格都改变了。当时我已经不小了,已经24岁了,在当时高校中热爱文学和诗歌的人中,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广大青少年是还没有读到的。

    主持人:除了您之外,有没有身边的朋友或者是其他的同学看到这首诗之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唐晓渡:那是很多的,因为我本人毕竟只是在大学中,我主要是和身边的朋友交往。等到我82年到《诗刊》工作以后,广泛的接触到了诗歌作者和年轻的作者,被这首诗改变的人也是相当多的。或者我们不能说是某一首诗,而是被称之为朦胧诗的这一批诗人的写作。当时北岛除了这首诗还有《宣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当一个人”。《红帆船》《冷酷的希望》,包括一开始说到的《太阳城札记》,这首诗当时被弄得特别的突出,后来也被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被肯定。实际上北岛本人不愿意这样看,他甚至羞于这样看,因为这还是初期的作品。但是不管他怎么看这个问题,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起到了一个爆破的作用。

    在一个压抑的时代以后,在形成了一种大的能量场的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8《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