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8《回答》
界。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因为有一些语言策略上的问题,所以我想世界这个理解并不错,“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了绳索,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但是从更小的方面来说,他对当时76年前后谎言盛行的事件,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而且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世界,文化上集权的世界,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当然广义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回答,因为诗人试图做这种表达的时候已经把范围扩大了。

    主持人:您第一次是什么时候读到这首诗?

    唐晓渡:我最早读到的时候是79年1月或者是2月,应该是春节以前。我看到的就是《今天》创刊号,当时我在南京大学做陪读,和外国留学生住在一起,大家有这样的杂志。我们那个时候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机缘也不一定能够读到。我是77级的,这种杂志在同学中流传也是非常私密的传一传,但是因为我和留学生住在一起,我就可以读到很多他们定的杂志,而我本人也喜欢诗歌。

    主持人:当时您看到了《今天》这本杂志?

    唐晓渡:对,当时这首诗是放在头条的,还有芒克的《天空》,我当时非常震撼,我的感觉是,北岛的带给我理性的地震,感性的饱和轰炸,当时是这样的感觉。因为他在诗歌理念、语言、修辞都和以前的诗歌完全不一样了,所以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北岛当时还有《太阳城札记》给我的印象都特别深刻。

    主持人:我们知道北岛的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那么朦胧诗派有没有特别具体的特点?

    唐晓渡: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我们对于诗歌的概念是文革以前。我们读的是《革命历史诗抄》,当然也有《唐诗三百首》这些劳动人民的诗。国内诗歌当时主要的典范诗人就是贺敬之、郭小川、艾青,国外的像惠特曼、阿拉贡的诗歌,这些都是在文革以前可以读到的。但随后诗歌走入了一种“假大空”的路数,当时基本上诗歌的路是越走越窄,先是讲广泛继承,后来是讲古典加民歌,再就是配合政策和形势的需要,路越走越窄,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理解了朦胧诗为什么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

    主持人:背后有太多的渴求。

    唐晓渡:当时是被压抑了的一种能量和被表达的欲望。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从严格的诗意来说,朦胧诗只是回到了诗歌的起点,我们可以认为在那以前中国的诗歌一直在向诗歌的反面来走,成为了诗歌的负数,而朦胧诗时代,诗歌重新回到了起点。当时有一篇文章《诗歌要说真话》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主持人:朦胧派的诗歌具体修辞有什么不同呢?

    唐晓渡:我们举北岛这个诗的例子,一个我们是说首先回到真实表达,说真话这一起点上,而且是说个人的内心真实,表达个人的内心真实,所以像北岛“我不相信……”这样一连串的排比下来,在以前一直是被批判的,认为是表达了虚无主义的态度。

    可是对诗歌来说,这是个人表达的一种,不但是回归了诗的本性,诗歌所意味着的回归了知识分子的立场,就是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这首诗是起点,而且它是以个人的方式,所以它可以极端。

    主持人:所以说这个修辞还是很符合他的情绪的。

    唐晓渡:很符合他个人表达的需要,我相信对这个诗大家都觉得非常过瘾,包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然这个从修辞来说是一种背谬修辞,这种修辞手法在民间上有,但是在我们熟悉的特别是49年以后的诗歌中都是没有的,大家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说正确的话,所以都是明白无话,没有歧异来说的。但是他的诗是完全反讽的,把当时现实、荒谬,无论是真理,也包括道德、伦理、常识都被推翻了,走到了非常荒谬的一面。所以他的句法的背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8《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