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77《班主任》
1978年第5期)这说明刘心武对谢惠敏这个人物形象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尚未认清其价值的情况下匆匆写进作品。

    据刘心武自述:在1976年底召开的一次揭批“四人帮”的座谈会上,他发言谈到:“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愚民政策在中学生中造成两种精神畸形儿,一种是小流氓,问题暴露在外,比较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另一种当着小干部,被认为是标准的好学生,不大容易发现,发现了不大容易受重视,后者如果不转变,恶性发展下去,比前者更具破坏性。这些内容构成《班主任》的基本素材,小说中的宋宝琦和谢惠敏的人物形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写到谢惠敏的时候,作者颇为踌躇:“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宝琦,这一点广大读者是深有体会的,把这样的形象写入作品,虽然担着一定的风险,多数读者恐怕还是能够接受的;而生活中还有不少的谢惠敏,这一点究竟有多少读者能够承认呢?把谢惠敏这样出生在劳动人民家庭的团干部,写成被‘四人帮’造成‘内伤’的状态,会不会被扣上‘污蔑’‘丑化’的大帽子呢?会不会被认为是搞‘暴露文学’?”为此,刘心武两次翻阅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反复验证,确认自己所暴露的是“四人帮”在人民中遗留下的恶劣影响,才放心地写下去。(《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光明日报》1978年10月3日)

    将谢惠敏这样的精神畸形儿仅仅视为“四人帮”毒害的产物,是一种浅层次的看法,反映出刘心武认知的局限。尽管如此,谢惠敏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唯其如此,在阅读过程中其意义被源源不断地阐发出来。刘再复说过一句令人悚然的话:“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积淀着一种谢惠敏式的惰性的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说,谢惠敏这个形象并不是刘心武一个人创造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典型是千万个受到震动的读者选择出来,并由当时的评论家们协同创造出来的。”(曾镇南《刘心武论》,《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3期)

    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不以思想深刻见长,其过人之处,在灵敏和聪明。刘心武写过一篇妙文,将这种聪明和盘托出,其中这样写道:“我写《班主任》,构思了好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绕了好久。最初,我脑中形成了宋宝琦的形象。然而那时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四人帮’造成了宋宝琦这一类的畸形儿,倘若急于提笔来写,那么难免与别人的作品立意相似。所以我就不甘心,脑子里继续绕,也就是往深处思考,这样就逐渐凸现了谢惠敏的形象。捕捉到了这个形象以后,我才动笔写那篇小说。结果读者读那篇小说时,本以为出现了团支部书记形象,是一个以前已经见识过的帮助小流氓的下面形象,没想到小说写到后面,却绕过了他所熟识的形象和猜想,展现出他未曾想象到的意境:谢惠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令人焦虑的畸形儿!”(《绕》,《花溪》1982年第1期)这表明:刘心武写出谢惠敏这个形象,与其说是出于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受,不如说是出于艺术创新的需要,它给刘心武带来意外的收获,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道理很简单:倘若作家主体意识尚未充分觉醒,学养功力欠到,单凭“绕”这一技术层面的努力,作用毕竟有限。无怪刘再复在肯定刘心武“与时代共同的脉搏”的同时,对他的“不经意”表示遗憾,认为这种不经意的创作,使刘心武没能在谢惠敏这个灵魂的渊海中更深地开掘,否则这一人物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谢惠敏的愚昧无知中,纠集着褊狭极端的阶级斗争观念,对此作者视而不见。张老师(实际上也就是刘心武自己)痛心于谢的愚昧无知,却无条件肯定她的阶级觉悟、斗争哲学。从这个角度看,张俊石与谢惠敏没有本质的不同,差别仅在于:一个是纯然的无知,一个自以为知的无知,都是值得救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77《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