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64《艳阳天》
阳天》成为唯一一部从“十七年”顺利进入“文革”并存活下来的作品。不仅如此,事实上《艳阳天》在“文革”中享有革命文学典范的地位。1974年,“四人帮”御用写作班子“初澜”,再次发表文章,给予《艳阳天》极高的评价,文章说:

    浩然同志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是在我国文艺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激烈斗争中产生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长时期以来,受到广大工农兵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小说,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领头人”萧长春的英雄形象。在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反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回潮、坚持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斗争中,探讨和研究《艳阳天》的思想艺术成就,对于批判林彪贩卖孔孟的“克己复礼”、“中庸之道”,肃清“阶级斗争熄灭论”在文艺领域中的流毒,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无冲突论”和“中间人物论”等,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萧长春,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中涌现出来的成千上万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这一人物之所以高大、丰满而感人,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在创作中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的途径,突出地刻画了萧长春的英雄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评长篇小说〈艳阳天〉》,《人民日报》1974年5月5日)

    对《艳阳天》评价出现分歧,是在“文革”以后。其情形特点是:毁誉不一,针锋相对。誉之者视为异宝,毁之者全盘否定,双方似乎均不留其他选择。当然,在评价之外,也渐有注重文本解析的研究性论文,例如叶君的《论〈艳阳天〉》(《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李洁非撰)

    浩然:《为谁而写作》,《中国建设》1972年第5期

    郑实采写:《浩然口述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卢新宁、胡锡进:《浩然要把自己说清楚》,《环球时报》1998年9月20日

    叶君:《论〈艳阳天〉》,《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杜秀珍:《〈艳阳天〉再解读史》,《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1期(2005年2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64《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