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班主任》
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刘心武
原发刊物:《人民文学》
发表时间:1977年11月号
1977年夏天刘心武在密云写《班主任》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此举将开启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中国新时期文学。尽管日后著作等身,艺术风格与时俱进,轰动效应不断,时过境迁,历史记住的,依然是他的《班主任》。《班主任》成了刘心武的“名片”。
《班主任》以张俊石老师接受一个小流氓插班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情节,揭露“四人帮”对青少年一代的毒害,在当时产生极大的反响。小说中的宋宝琦和谢惠敏,一个是浑浑噩噩的小流氓,一个是品行端正、根正苗红的班干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精神的蒙昧上,在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无知上,却有十分深刻的相似,前者因“什么书也不读而堕落于无知的深渊”,后者轻信盲从,思想僵化,一口咬定是本“黄书”;鉴于这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作者惊呼:“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班主任》问世的过程颇具一波三折的戏剧性。《人民文学》编辑部接到这篇稿子后,内部引起强烈震动。据当事人刘锡诚回忆:杂志副主编刘剑青读这篇小说时,“伏案流泪,情绪无法控制”,向他推荐是一篇“极为感人”的作品,但拿不定主意是否可以发表。时任小说散文组负责人的涂光群这样回忆:“《班主任》这篇稿件来到编辑部后,责任编辑觉得它对‘四人帮’的揭批是深的,但问题提得太尖锐……稿件送到编辑部负责人那里,他也说没有把握,这才送到主编张光年那儿,请他拍板定夺。”张光年审阅后,召集编辑部三级编审人员在自己家里开会,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认为:“不要怕尖锐,但是要准确”,肯定了《班主任》,也提出些意见。经作者修改,《班主任》在《人民文学》1977年11期以头条位置发表。
《班主任》发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雪片一样地飞来。杂志发行的第三天,作者就收到一位财贸系统的女青年写来的信,表示“在激动之余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思路才好”,认为《班主任》“冲破了‘四人帮’千篇一律的文风和概念化、公式化的束缚”,通过“艺术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控诉和鞭挞了‘四人帮’这伙祸国殃民的蟊贼。”为此,《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专门开设栏目,刊登读者来信。与之同时,《文学评论》先后两次为《班主任》召开座谈会,一次是与北京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和北京市第二中学同学的座谈,一次是文学圈内人士的研讨,前者对《班主任》的现实意义、教育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后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为《班主任》的出现,标志着“被‘四人帮’破坏中断了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的恢复”,并将它与“暴露文学”、“问题小说”、“批判现实主义”划清界限。老作家严文井激动地为《班主任》正名:“如果说《班主任》是‘暴露文学’,那是暴露‘四人帮’的文学;如果说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那是批判‘四人帮’的革命现实主义;如果说是‘问题小说’,那么‘四人帮’留下的问题成堆,《班主任》提出了问题,这仅仅是开始,还应该有一大批这样的‘问题小说’出世才好。”在这样强大的呼声之下,1978年春《班主任》荣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榜首,中国作协主席茅盾亲自向刘心武颁奖。
《班主任》能够在当时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革”后期),中国社会已经走到新的历史拐点。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文化激进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负面不断地膨胀,到“文革”时期,已异化为反人性、反人道、反文明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合理的内涵至此丧失殆尽,终于走向自己的反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