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64《艳阳天》
材,却苦于没有可以统帅它们的“灵魂”时,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学说,使他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果说,前面那次浩然是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有关文艺的标准的教诲,这一次,毛泽东教导的作用似乎更加具体一些——他指引浩然解决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问题。

    在今天情境下再读《艳阳天》,无处不在的阶级斗争元素如此刺眼,细看之下,原来它竟是这样一部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处处紧扣“阶级斗争”,完全循“以阶级斗争为纲”理念构设而来。

    小说中每个人,都贴着阶级标签,都作为某阶级的“代表”出现。萧长春、韩百仲、马老四,是“贫下中农”的代表;弯弯绕、马大炮是“中农”的代表;马小辫、六指马斋是“地富”代表。他们各按“阶级本性”行事,一举一动都验证着“阶级本性”……想必作者落笔之前,便在心里就东山坞这地方绘制了一幅“阶级地图”,每个人物尚未出现,作者就已经替他们安排好了区域和位置,他们始终就在这限定死了的范围里活动,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束就注定是那副样子。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图解,细致到丝丝入扣的地步。比如“中农”,浩然很注意他们因富裕或私有观念程度的不同,哪些更保守,哪些略微的不那么“右”;弯弯绕是不可救药的,是要顽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而马子怀就有些不一样,他虽然想着“发家”,却属于愿意“劳动致富”,对共产党的好处他心里是有数的,只是常常摇摆,徘徊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马立本这个人物,也忠实地传达了“阶级斗争理论”的一个要点,即阶级性是一种遗传基因,“阶级敌人”的子女必然也是阶级敌人,即使一万年之后也不会改变。更值得刮目相看的,是这部动笔于1962年冬的作品,居然已经以明确的意识,塑造了类似于“走资派”形象——这就是乡长李世丹、合作社副主任马之悦、一队长马连福,他们非常符合后来对“走资派”的定义:在革命队伍中掌握一定权力、资本主义势力在党内的代理人、思想变质、唯生产力论……如此等等;他们与萧长春之间的斗争,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由于上述的构思思路,再读《艳阳天》,对于读者可能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这里所指,尚非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理念的不认同。纯粹从为文的角度论,作品对于生活、对于人物,怎么可以这样比划于某种概念,作如此刻板的套嵌与征引呢?写作尚未开始,一切就已经规定、决定好了。作家不需要去探究人物繁奥的内心世界,不需要去领悟生活的丰富性,不需要去面对命运和对人性的审视与拷问。

    但在当时,《艳阳天》却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一卷出版后,人们在还未看到小说全貌(共三卷)的时候,就异乎寻常地从政治上毫无保留、毫不犹豫发出了赞扬。请看当时几篇评论和报道的标题:《农村青年学习的好教材——评〈艳阳天〉》(北京朝阳区小红门公社牌坊大队第九生产队团支书王桂里,《北京文艺》1965年第2期)、《萧长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胡绪曾,《北京文艺》1965年第2期)、《贫下中农喜读〈艳阳天〉》(佐平,《文艺报》1965年第2期)、《贫下中农的“硬骨头”——评〈艳阳天〉中萧长春的形象》(汪璞,《北京日报》1965年2月23日)……可以说,全都是称赞,没有任何不同意见。阅读这些评论,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即对于某部问世未久的新作,舆论能够如此一致、决绝、鲜明地给予政治上的好评,非常罕见。人们称赞它:“抓住了阶级斗争,写各种人物都有阶级分析”;“看过这部作品,学习了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人看事”;“这部小说,写出了不同阶级在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小说第三卷出版时,正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过去“十七年”间所有的作品,均点名或不点名地成为毒草,《艳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64《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