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8《“锻炼锻炼”》
又是生活积累特别深厚的作家,写着写着,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不知不觉就呼之欲出,而主观上特别希望写好的“新人”、“英雄”在这过程中就愈显单薄苍白,但是人们似乎体会不到他的苦处,以为他是轻视“新人”、“英雄”塑造,以至走到了“歪曲现实”的境地。

    武养的批判文章似乎是孤立的。作者并非业内人士,而且此文发表之后引起的反应,大多是替赵树理说话,例如唐弢的文章《人物描写上的焦点》、王西彥的文章《〈锻炼锻炼〉和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分别刊于《人民文学》1959年第8期、《文艺报》1959第10期)。这件事若就其本身来说,或许还谈不上“批判”,而是关于《“锻炼锻炼”》的“讨论”。不过,后来它还是构成了一种对赵树理的批判氛围,因为紧接着在年底,赵树理成为中国作协反右倾运动的重点对象之一,而《“锻炼锻炼”》与他的右倾思想之间也就有了印证的关系。

    大约在1959年4月,陈伯达为新创办的《红旗》杂志向赵树理约稿。他们过去打过交道。约的是小说,但赵树理没有写小说,9月24日他寄来一篇论文,题曰《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原文据说有万余字,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能够看到的是后来中国作协为批判他做的一份摘录,收在《赵树理文集》第4卷。赵树理说:“国家对农产品是否购多点了呢?有没有粮食不足之感呢?据我了解,这种‘感’是有的……”还说,要“使群众有钱花、有粮吃、有工夫伺候自己,可以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地参加生产”,等等。这些话,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寄达,来得不是时候。8月16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刚在庐山开完,向“大跃进”提意见的彭德怀、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遭到整肃。这些高层情况,赵树理还来不及了解。迟一点,想必赵树理就不会把文章寄出。而早一点比如说文章是在庐山会议之前寄出,问题也不会太大。现在,庐山会议之后不久,偏偏在这节骨眼儿上,不知情的赵树理寄来这么一篇东西,就让知情的陈伯达很难办,视而不见、不当回事,是不可以的。于是,在随后的反右倾运动中,文章连同赵树理的来信被批转中国作协党组,展开批判。主持批判的人,正是邵荃麟。虽然1962年我们了解到邵荃麟内心对批判赵树理其实根本不以为然,但在当时,他仍然履行了职责。批判集中在11、12月,大会小会不断。解放以来虽然曾经受到过一些质疑,但一直是“旗帜”的赵树理,第一次真正成为反面人物。不久,农村的灾难益形彰显,由林彪授意总政率先发出的“刹住反右倾运动”指示,被中央批转(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这样,对赵树理的批判无疾而终,未做处理,没有结论。

    “农村题材创作”是体制文学的基石,而赵树理又可以说是“农村题材创作”的一块基石。这样一个标志性、象征性人物,自延安时代到今天,命运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轨迹,从领军人物一点一点变成了落后人物,以至批判对象,但是,谁都知道,赵树理自己实际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那个“乡村老夫子”,还和《小二黑结婚》一样熟悉农民、贴近农民。所以,当1962年开始反思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文学也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反思“农村题材创作”问题时,赵树理又重新成为一面镜子: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老赵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事实是否说明,还是赵树理的创作比较符合农民实际?

    大连会议上,赵树理创作成为焦点。大家都觉得绕不开这个问题,1959年批判的主持人邵荃麟亮明观点:“前几年对老赵的创作估计不足”,“这次要给以翻案,为什么称赞老赵?因为他写出了长期性、艰苦性,这个同志是不会‘刮五风’的,在别人头脑发热时,他很苦闷,我们还批评了他,现在看来他是看得更深刻一些,这是现实主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8《“锻炼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