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958《“锻炼锻炼”》
的胜利。”周扬说:“赵树理同志对农村确实熟悉……后来不少方面证明赵树理同志是对的,譬如对于生产指挥太多太死,他那时就有意见。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他从生活里感受到的,他能够坚持,他并不因为中国作协批评他并贴了大字报(有时内部用大字报不一定都适当)而消极下来。作家还是要写他所看见的、所感受到、所相信的。没有见到、感觉到,也不相信的,不要去写。忠实于生活,忠实于真理,忠实于客观事物,对党讲真话,就是党性的体现。”

    赵树理就像一个缩影。以往在农村问题上,办事违反客观规律、经济规律,用政治意志“拔高”现实,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现象投射在文学中,则是比较从生活出发、从农村实际出发的赵树理创作,被认为思想落后、人物不高大,从“农村题材创作”的模范带头人物,变成了跟不上趟的小脚女人;现在,在事实面前,定睛一看,原来不是赵树理脚丫子太小,而是别人变成了“飞毛腿”——这就是邵荃麟就十几年来“农村题材创作”所总结的:

    总的看来,革命性都很强。而从反映现实的深度、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来看,感到不够。在人物创作上,比较单纯,题材的多样化不够,农村复杂的斗争面貌反映的不够。单纯化反映在性格上,人与人的关系上,斗争的过程上,这说明了我们的作品的革命性强,现实性不足。(《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症结其实就是“假”、“大”、“空”。邵荃麟不会这么讲,或许也没这么想;但他所分析的情况,实质就是这个。“革命性强、现实性不足”,沿这条路子走下去,前头不远就是“文革”的假、大、空。“单纯化反映在性格上,人与人的关系上,斗争的过程上”,在样板戏里难道不是一一应验了吗?根子其实早就种下,而且很深。在1962年这个特殊时刻,在大连会议上,大家拿赵树理这面镜子一照,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

    但是,大连会议还没有开完,就已经注定是一次“黑会”了。因为几乎同一时间,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指向了通往“文革”的道路。1964年,大连会议终于以提倡写“中间人物”而遭到公开批判,邵荃麟为此下台。赵树理则因大连会议和邵荃麟的赞赏,也被视为创作上“中间人物论”的坏典型,由此在“文革”开始时被揪斗、受重伤致死。应该说,《“锻炼锻炼”》作品本身以及从1959年起围绕它发生的反反复复的争议,揭示了“十七年文学”的诸多深刻困境。

    (李洁非撰)

    赵树理:《三里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树理:《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赵树理文集》第4卷,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文艺报》编辑部:《“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文学主张》,《文艺报》1964年8、9合期

    《文艺报》编辑部:《关于“写中间人物”的材料》,《文艺报》1964年8、9合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8《“锻炼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