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958《“锻炼锻炼”》
    体裁:短篇小说

    作者:赵树理

    发表者:《火花》

    发表时间:1958年8月号

    1959年前,赵树理前进乏力,只是受到一些非议。到了1959年,非议就变成了正式批判。是年,他同时受到两次批判。一由小说《“锻炼锻炼”》而起,一因他给陈伯达写信反映“大跃进”中故乡农村实际情况。

    《“锻炼锻炼”》最初发表在《火花》1958年8月号,次又见于《人民文学》同年9月号。顺便指出,小说标题的“锻炼锻炼”,原本是带着引号的,不知为何后来常被人所忽略,就连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的《赵树理文集》,目录上亦不见(好在正文尚保存了)。这引号之不可省,在于“锻炼锻炼”是小说中和事佬社主任王聚海喜欢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常对有闯劲的青年干部念及。本身是句引语,引号自然非有不可。另外,也反映着人物性格,还隐含了作者对落后现象的批评之意,所以引号是不能忽略的。

    故事由两个农村妇女引起,一个人称“小腿疼”,一个人称“吃不饱”。给人物起外号,是赵树理小说的一个特点——其实也是中国旧小说的一个特点,像《水浒》、都如此,因为绰号有两个效果,一是可以简便地概括人物,二是生动活泼。赵树理志在写地道的中国小说,这个传统当然要加以继承。不过解放后屡屡有人对此提意见,后来赵树理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以上是题外话。话说“小腿疼”和“吃不饱”,乃是农业合作化现实所凸显出来的落后的自私自利的人物,她们对于集体生产偷懒耍滑,还总爱占集体的便宜。这就构成了与合作化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富于阅历的王聚海所采取的抹稀泥态度,一种是年轻社干部杨小四敢于斗争的态度。后者趁王聚海去乡里开会之机,巧妙利用摘棉花,使“小腿疼”和“吃不饱”的丑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并给予有力斗争,教育了其他社员,也证明了过去王聚海的种种顾虑是不必要的,甚至起到了纵容作用。

    从今天角度看,《“锻炼锻炼”》的政治性相当强。第一,热烈歌颂了集体化;第二,揭露、批判了个人主义的私心杂念;第三,明确站在杨小四这种有朝气、斗争性强、处事果决的新生力量一边,对处事温和的农村老干部则给予批评甚至嘲讽。

    杨小四显然是作为“社会主义新人”出现的。这个方面,解放以来一直有议论,认为是赵树理创作的薄弱处。杨小四给人一种感觉,作家热切希望改善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杨小四和王聚海在小说中是有对比关系的,“新”、“旧”分明。这种企图,提示赵树理的乡村叙事处在两难之中。他的优秀,原本在于比较贴近农民生活情状,比较不概念化,而现在他却说服自己去接受一些概念的指挥,给人物贴标签。这是因为,出于政治觉悟,他真心想使自己与时事政策的关系更近一些,真心希望自己的创作不停留在“生活化”层次,也能够闪现“理想化”的光辉。

    尽管如此,仍然遭到批判。1959年第7期《文艺报》,发表武养文章《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关于赵树理怎样“歪曲现实”,该文指出了两个方面。第一,像“小腿疼”、“吃不饱”那种“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可“在作者笔下,除了高秀兰这个理想的进步妇女外,读者看不到农村贫农和下中农阶层的劳动妇女形象,所看到的只是一大群不分阶层的、落后的、自私到干小偷的懒婆娘”。第二,农村基层干部“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他们的身上所体现的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小说中,“他们却成了作风恶劣的蛮汉,至少是严重脱离群众的坏干部”——武养此处主要是指杨小四形象的塑造,他认为,“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简介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目录 > 1958《“锻炼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