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从游民到梭罗——与王学泰谈游民与中国社会
,实际上也造成了知识分子革命的时代。

    熊培云:难怪黄仁宇先生会感慨,中国传统社会无法局部改造,过去政府与民间的联系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纯靠科举制度做主。1905年停止科举之后,上层机构(Superstructure)与下层机构(Infrastructure)更为脱节,满清之覆亡,更无可避免。

    话语体系与社会转塑

    熊培云: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重新发现社会的三十年。准确说,现在的博弈更多也是发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上下之争,而非左右之争。以您的经历,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学泰:不可否认,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是个有政府没社会的国家。每个人都有个单位或生产队。它们都是准政府,具有政府职能。语录也说“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农村、单位、工厂、学校”,这个单位或生产队与宗法网络有些相似,对于个体实施既保护又控制政策的。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准政府”解体了。

    为什么没有社会呢?因为建立社会主义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改造,很多是以强力或以强力为后盾的行政力量推行开的,待每个领域的改造完成后,这个行政强力就遗留了下来,把本来是社会的东西也变成行政层级的了,于是一级管一级,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垂直统治。现在的进步就在于行政层级管理模式随着单位的解体逐渐退出,一个以横向结合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改革开放后,且不说各种体制经济组织的发展成长,许多以横向联系的网络关系也在形成。

    熊培云:这方面,我想除了以横向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资本得到发展之外,社会话语体系也有了充分的发育。

    王学泰:是这样的。记得很多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婚礼,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大跃进的大好形势下,舍妹与某某成婚”。结婚成家与“大跃进”有什么关系?这是典型的官方话语入侵社会。老百姓离开官方话语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这是很可怕的。我们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可是竟落得除了报纸上官员教给我们那点话外,没有自己的语言了。时至今日,中国不只有官方话语体系,而是有各式各样的话语体系,而且相互影响。除了新华社、中央台的官方话语外,还有大众话语,有代表八○后、九○后的年轻人话语,此外,还有网络话语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话语体系。

    熊培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的开放,现在大家不但可以“公开地窃窃私语”,可以“做三个俯卧撑”,与此同时,社会话语也开始改变官方话语,应该说这也是社会进步之希望所在。

    王学泰:是啊,比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吴冷西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媒体”一词,说“媒体”是“党的喉舌”,用这个没有阶级性的词会混淆和弱化报刊的党性。结果现在呢?北京广播学院都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了。这就是社会进步。过去不能随便谈爱,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都是阶级的人性。现在呢,也不一样了。我说秦晖就特别会发明词,他的“黄宗羲定律”便被官方文件采用,同样的情况还有吴思和他的“潜规则”。

    熊培云:转型社会,实际上开启了一个不断开放的旅程。要有制度的开放,就必须有思想与行动上的开放。这就意味着社会应该打破不合时宜的自律,不断创造与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从精神上首先解放自己。这也是我说当下中国“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的原因。几个月前,官方也再次强调了要“思想解放”,有的官员甚至主张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做,鼓励社会创造,允许社会犯镨误。

    王学泰:我常说,争取社会的自由,就像是站在橡皮筋圆圈里面。如果你站在中间,离橡皮筋远远的,你不知道空间有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重新发现社会简介 >重新发现社会目录 > 从游民到梭罗——与王学泰谈游民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