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从游民到梭罗——与王学泰谈游民与中国社会
大,这时候就得不断地靠近皮筋去撑大它。回头看中国的社会空间,显然也是大家不断试验的结果。就“表达权”这个概念而言,过去把它等同于古代进谏纳谏,意思是说进言本来是为当局好,反而受到惩处。显然这种论说本身就是从皇权专制出发的。其实,表达权的说法确立了在言说领域人的价值。作为人,他需要表达,大而言之关系到人权,小而言之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感。对于那些不断拓展舆论空间的人,我也是心怀感激的。当然,一切试验也只是权宜之计,最重要的还是建立制度,有章可循。

    从“有点精神”到“有点精神病”

    熊培云:您上面提到儒家理想有其局限性,有时候甚至也只是一种空想。历史上的游民起义,也常打着“等贵贱,均贫富”的旗帜,水浒传里的“替天行道”大家也并不陌生。但是,回顾历史,许多“替天行道”的“义举”,发展到最后可能还是难免落个强奸民意、“替天行房”的结局。“替天行道”有何玄机?为何得此命运?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我谈到,“替天行道”这一口号具有临界性,被统治者把它看成反抗的旗帜,统治者有时也可以容忍。它能把广大的具有反抗精神的群众,主要是游民于其他阶层的边缘分子集合到这面旗帜下与政府对抗,也能使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政府力量向皇权进行投降,接受招安。“替天行道”是一个进可取,退可守的口号。关于这一点,尤其在里有较多的体现。

    其实,无论是统治守成,还是想取而代之,凡是有活力的人都有改善现实的追求,推至群体就形成社会理想。儒家讲“大同”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前途,但历代儒者并不把它当成追求实现的目标,大多只追求小康。大同只是批判社会现实,张扬人类幸福理想的标尺,我想这是聪明的。只有康有为那样的妄人才写《大同书》,真的要建立大同社会。如果他真有机会勉强实施,一定会走向波尔布特式的“共产主义”。

    熊培云: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里曾经谈到过类似的观点。

    王学泰: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是个永恒的问题。然而社会的利弊往往是人性中的善恶引伸出来的。只要人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十全十美的社会也不可能出现。遥想五十年前,我们曾想一鼓作气,“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们仿佛得了魔怔,做出许多正常人想象不出的事情。前两年,和邵燕祥先生聊天,谈到“三面红旗”我曾说,企望“有点精神”,结果变成“有点精神病”。邵先生填了一首《蝶恋花》(遍地山鸣兼谷应。旗帜争飞,锣鼓喧天竞。一变精神成物用,英明自是夸天纵。振奋三生真有幸。有点精神,有点精神病。直到浇头知水冷,瘟神何待瘟神送),颇能展现当时的现实。我与陈四益先生各和一首。黄一龙先生就此写了篇《我们都曾“有点精神病”》发表在《同舟共进》上。今天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标准社会。大家争着挤进天堂,挤进去的可能是地狱。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儒家、孔子成了当代的大众话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的确,我们是从孔子开始才逐渐彰显了人类的“同类意识”。然而孔子肯定了人的价值,但忽略了个体价值。儒家将天、地、人并称“三才”,但是这里只有人类,而个体往往会埋没在整体之中。什么是先进文化?首先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弘扬。我想,这个问题在欧洲早就解决了。周作人说过:西洋在十六世纪发现了人,十八世纪发现了妇女,十九世纪发现了儿童。与此相比,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还在争论该不该有人道主义的问题。有人把人道主义视为修正主义思想基础,要严加杜绝。

    在思想史上,儒家还是奉献了许多好东西的。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庸。中庸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以恰到好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重新发现社会简介 >重新发现社会目录 > 从游民到梭罗——与王学泰谈游民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