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929年:商人的抗争
。其中最可称道的是经济主权的回收。自1928年底统一了中国之后,政府迅速展开了收回利权的活动,1842年以来,清政府与各国签订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除了众所周知的巨额赔款之外,还有一个卡住中国经济“脖子”的就是关税限制,国家的海关管理权长期被英国人把持,进口关税超低,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北洋政府一直想要收回海关自主权和提高关税,却遭到列强的集体抵制。蒋介石一改过去跟列强集体谈判的办法,先是派宋子文与美国交涉,1928年7月,经过艰巨的谈判,中美达成协议,同意中国关税自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英、法、日等各国相继宣布承认中国的海关自主权。国民政府随即宣布从1929年1月起实施新税则,进口商品的关税从4%大幅提升到10%,之后又增到25%。这一外交胜利,不但恢复了中国的主权尊严,更成为新政府缓解财政危机的主要手段,在1928年,年度关税收入为1.21亿元,到1929年就翻番上升到了2.44亿元,到1931年则达到3.85亿元。
政府在整顿国内金融秩序上的作为也有成效。在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各立征税门类,厘金制度无比混乱,更糟糕的是,货币没有统一,金块、银元宝、“袁大头”以及各种成色不等的银元、纸币都在流通,而且没有统一的货币标准和兑换制度。192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经会议,提出以银元为基本单位、最终实现金本位制的改革方案,10月,成立中央银行。一开始,宋子文想把前身是大清银行的中国银行就地改组,遭到张公权的反对,于是另组央行,这也为七年后孔祥熙突袭中行埋下伏笔。金融改革的推进很艰难,1931年废除了流弊深重的厘金制度,1933年取消了银两单位制,同年成立票据交换所,担负起银行间帐目结算的职责,之前这一功能由英国汇丰银行承担。最终到1935年11月,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从而确立了统一的货币体制。
在经济增长模式上,国民政府推行的是坚定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优先发展国营企业的战略。
国民党政府的计划经济思想来源于“国父”孙中山。他历来主张大力发展国营经济,使国家资本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孙中山全集》中处处可见类似的表述,“如欲救其弊,只有将一切大公司组织归诸通国人民公有之一法,故在吾之国际发展实业计划,拟将一概工业组成一极大公司,归诸中国人民公有。”、“何谓制造国家资本呢?就是发达国家实业是也”、“中国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就是外国的社会主义”、“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人民都有工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奉行的正是这一孙氏主张。
不过在1928年前后,在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毕竟在过去的十六年里,民营资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改弦更轨,事关重大的国策变更与利益调整。在当年6月份的那次全国经济会议上,各项产业议题的讨论都出现了分歧,当讨论到钢铁、铁路、矿产等重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时,有人主张“遵总理(孙中山)计划,将钢矿油矿及各特种矿收归国有,以实谋利益均沾政策”、“厉行收归官办,实为治本办法”,有人则认为“欲铁路发达,政府宜放弃国有政策,除个别重要干路外,悉委诸商办”、“实施矿业自由主义,并力行监督保护政策”,还有一种妥协的方案是,“由政府韧办,一旦办有成效,再行售归商办。”
在讨论设立中央银行的议题时,当场发生了激烈的争持。在存档的《全国经济会议专刊》中,记录了当时的争论景象。姚咏白说,“筹设国家银行,须先筹官股,办有成效后,再改商股”。叶熏说,“国家银行应与人民合作,则股本可由各团体分任”。陈行说,“无论官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