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
诸羌顺服。如今形势急变了,胜利的天平偏向了西夏方面,诸羌见风使舵,纷纷跑去。这个时候需要宋方出来做工作进行拉拢,不说成为敌人吧,至少别帮着李元昊打我们。其三,该歌谣对宋军将士有个鼓舞作用,宋军新败,民众窝火,将士们士气低落,通过歌谣这么一喊,达到了振奋士气之作用。其四,结交了韩琦。范仲淹能够成为西北前线将领,有韩琦举荐的一份功劳。所谓投桃报李,人情上面得过得去,官场中更加讲究这些。歌谣传到韩琦那面,他一定很高兴,正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最后,那就是给朝廷做的一个姿态,韩琦领导下偷袭成功,朝廷方面给予了嘉奖,大家私下里一定会谈论前线几个主将谁行谁不行。范仲淹聪明之处在于借着韩琦打了胜仗的光为自己宣传了一下,用现在的话叫“抱大腿”。向朝廷传达了一个信息,士大夫们睁眼睛看清楚了,不只韩琦一个人干活,我老范没像总指挥那样喝花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看见了吧?这杀伤力绝不比耍大刀低多少!
范仲淹侧面做的歌谣宣传,受众多为前线军民,至于朝野的士大夫方面他也做了舆论工作。
范仲淹文采斐然,比韩琦高出了好几个档次。韩琦比较务实,除了晚年有点儿糊涂外,一生秉承实干家的精神。他之所以没有范仲淹有名,只因不会喊口号,后来学会了,但没有老范喊得高明响亮。范仲淹的文学造诣自不必说,仅次于宋六家,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即是在西北前线时创作出来的。词曰:“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词描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历来被认为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渔家傲》就文学而论的确是宋词少有的名篇佳作。传到朝廷,欧阳修评价为“穷塞主”,意思说少数民族酋长之词,含有贬低讥讽之意。前线将领的工作和生活是在后方好吃好喝的欧阳修无法体会的,他如是说必有理由。稍后王素出守平凉,欧阳修也作了首《渔家傲》赠送之,其断章句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对王素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要做的工作,而不是像范仲淹“塞下秋来”那么凄苦压抑(《东轩笔录》)。欧阳修代表了一部分官员的意见,将领在前线作战要保家卫国,只有凯旋才能实现保家卫国的目标,光发一些生活怎么苦、怎么不容易的牢骚,能起什么作用?欧阳修更多是一孔之论,因为这首词朝野官员多数同情老范。此外,范仲淹不忘记举荐结交,当时士人张载前来投笔从戎,老范说你回家好好学习去吧,研究研究《中庸》。张载非常听话地回去钻研,遂成为宋理学“关学”的创始人。范仲淹还举荐了一著名人物,对夏作战中有突出表现的年轻的文彦博。歌谣作词也好,举荐结交名士也罢,从官场的角度来看它就是官员自身宣传的手段。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光鲜的舆论口号渐渐变成了讽刺。
范仲淹部创作的《边地谣》对敌人产生了震慑效果,李元昊给范仲淹写信求和。老范算是松了口气,歌谣不是白写的,文学作品有它的作用。范仲淹给李元昊回信,可以约和。万万没想到,宋仁宗庆历元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领十万大军攻宋。情报传到宋军指挥部,反应不一。韩琦主张跟他干,西夏人少地狭,一共就那么两个人,怕他干什么?况且我们已经有过一次胜利,李元昊不过尔尔。将领们一致同意这个决定,由秦州通判兼经略判官尹洙去庆州范仲淹部,约定共同进兵。范仲淹坚决反对,三川口之战我们已经败了,如今岂可深入,当今要观察形势,然后再说破敌之事。尹洙叹口气说,你这就不如韩公有魄力,韩公曾说“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领导你太保守了。范仲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