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
大军一动,万命所悬,怎么能把胜负置之度外?两人最后不欢而散。宋、夏之间发生了最为惨烈的好水川之战,主将任福战死,宋军全军覆没,死伤十万余人。韩琦丢盔弃甲从战场回来,士兵家属上千人拦住马匹,哭嚎不止,哀恸声震天动地。韩琦不胜悲愤掩泣,驻马不能前。范仲淹得知后,叹曰这就是“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的结果(《东轩笔录》)。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恐,惊得宋仁宗好几天吃不下饭,确定战报之后,龙颜震怒。朝廷开始讨论善后抚恤,追究相关责任人。前线总指挥夏竦为责任人,韩琦率军作战失败负主要责任,范仲淹按兵不动不去支援负次要责任。正当节骨眼上,范仲淹与李元昊通书信的猛料被曝光了。好水川战败之后,李元昊给范仲淹的信言辞颇为傲慢,老范一怒之下,当着来使的面烧了书信。这个情节非常严重了,大有毁灭证据之嫌疑。宰相吕夷简、参知政事宋庠以“人臣无外交”为由,要求力斩范仲淹,以正视听。前线将领犯这么大错误,无组织无纪律,不杀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将士们?这段前文已叙,再一商量吕夷简不吱声了,把得罪人的活推给了宋庠。国防部部长、枢密使杜衍力言不可,杜衍是个明白人,范仲淹虽然带军打仗过于保守,但在前线做了很多工作,诸如修建堡垒、安抚诸羌等。如果杀掉范仲淹,换了另一个人去估计还没他干得好。朝廷里为老范喊冤的大有人在,如王尧臣为其鸣不平。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就杀掉了一位矬子中拔大个的将领不值得。宋仁宗征求吕夷简意见,吭哧了半晌他才说,杜衍言之有理。建议一出,朝野哗然,被吕夷简出卖的滋味不好受(《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宋仁宗自己的角度来看,范仲淹不能杀,他算是皇帝的心腹。范仲淹水平再差也比前任范雍强。大家都看清楚了,范仲淹中了李元昊的稳兵之计,给他写信目的就是稳住他,不让他发援兵,西夏从容取得了好水川之战的胜利。范仲淹代表皇帝的利益,他为前线将领是仁宗的意思,如今失误了,皇帝面子过不去。假如果然一刀了断,损失了一个人才不说,关键是仁宗没有挽回面子的可能了,留着范仲淹只为了他能够找回丢的份儿。最后夏竦被罢免,朝廷象征性处理了韩琦、范仲淹,过了几个月又恢复了职位,不过范仲淹很长脸,很快把面子争回来了。

    这里面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宋仁宗是大哥,范仲淹是小弟,小弟犯了事儿,大哥必须给兜着。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这是范仲淹一手造成的,致使宋、夏第三次战役失利。生活在前线战区的诸羌是属墙头草的,谁强就倒向谁。范仲淹跟他们约法三章,算是稳定了,并且提议朝廷使用蕃兵。宋军由禁军(中央军)、厢军(地方军)、乡兵(民兵预备役)和蕃兵(少数民族部队)组成。仁宗庆历年间禁军多达120万,军费开支1200万贯,竭尽国力去养兵,结果养了一群废物。西北战事吃紧,范仲淹来了一招“以夷制夷”,兵源主要是西北地区的羌人、吐蕃以及党项等。蕃兵工资低,劳动力相对廉价,但宋廷对待蕃兵有着本质上的歧视。这就造成了蕃兵积极性不高,他们也不傻,拿工资混口饭吃,真正到战场上谁跟你玩?宋廷自以为手段高明,结果在宋、夏定川寨之战中该隐患影响了战事走向。

    简言之,韩、范被贬后,朝廷分秦凤、泾原、环庆、鄜延为四路,以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又来了。渭州知州王沿派遣大将葛怀敏会合诸路军马大约一万人去阻击夏军,结果被围困在定川寨。战事非常诡异,宋军由于此次出战多数为蕃兵,与夏军同宗同源,一家人不打一家人,内部产生哗变,葛怀敏等十六位将领战死,其他宋军投降了。葛怀敏的儿子当时也被围困在定川寨,竟然神奇地从前线跑到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庙堂往事简介 >庙堂往事目录 > 7.范仲淹的得意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