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好比跑马圈地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可谓温州人的写照。
温州地处东海之滨,除了东临大海,其余三面均被山所包围。自古以来这里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温州人被迫走出去四处经商,四处闯荡。改革开放之后,形式虽然有所好转,但温州人“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通常认为青壮年如果死守在家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
这种“走出去”战略,通常是没有明确目标的,大上海闯过,北京去过,西藏也敢闯,总之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是故乡。但自从2000年以来温州人这种四处发财的策略似乎有所改变,他们的走向似乎有了明确的目标——跑马圈地,将温州资本洒向全国的东西南北中。
首先说中国的东南地区,如上海、杭州等地,这里的投资环境比较符合温商习惯。
解放初,温州人响应支宁的需要,前往宁夏,首次在这里做起低端生意,如弹棉花、修鞋子,等等。虽然很辛苦,但温州人不怕苦,小生意也被他们做得有滋有味。慢慢的,温州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产品也多达纽扣、电器、商标、小玩具等,越来越多的温州开始涌进宁夏。到改革开放的时候,在宁夏的温州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广,包括商城、步行街商铺、电线电缆等在内的大宗投资,在温商中比比皆是。温州资本在宁夏,累计已经超出60多亿,为宁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就在宁夏投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温州人却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宁夏撤资,转向东南沿海地区。
宁夏温州商会会长丁望介绍到,从2000年到2006年,约有七八十位温州老板陆陆续续离开了宁夏,不仅带走了产业、资本,连家也搬走了。他们基本上都搬到东南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无锡等东南地区。
温商为什么转投东南地区?最根本原因是这些地方投资环境很好。例如江苏无锡,当地政府声明,只要谁在无锡的投资超过500万,政府就会发放一个证件,上面印有无锡市长和公安局长的联系方式,一旦投资商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就可以拨打市长电话或局长电话,第一时间使得麻烦得到解决。这些优惠政策,在宁夏打拼多年的温州商人,是从来没有从宁夏享受过的。
且不论温州商人在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得到了什么实惠,单说无锡。这是一个地级市,虽然算不上非常繁华,但至少还称得上“东部经济重镇”。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历史文化悠久,仅这些就足以令人神往了。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其商业发达是众所周知的。当地政府对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很重视,各项政策都围绕经济的发展而展开,他们为有巨资的温州商人提供优惠政策也是必然的。
但同样的优惠政策,宁夏却没想过提供,一线城市也不见得会为温州人准备者。例如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所看重的是外资投资,更看重外企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即使有优惠政策,也会优先开放给外商及港澳台等地的商人。
更何况,一线大城市比较活跃的产业,实业相对比较少,It、融资或者跨国公司的办事机构,等等,这些都是温州人所不擅长。他们更喜欢踏踏实实地将资本投入到某个具体的领域,如建立一个什么厂,生产某种电器,等等,这些项目投资在一线大城市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方面,有点不切合实际。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成功的一半,温商选择将资本移到东南,是比较符合他们获取“最大收益”这个精神的。
如果说投资东南是基于投资环境的需要,那么选择投资中部,就是为自己找了一块实现理想的跳板。
中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多,消费水平低。将温州资本投放到广大的中部地区,意味着不